第32部分(第3/4 頁)
名山”的聲名,“學術執全國牛耳”。辛棄疾在武夷山任祠官時曾賦詩讚朱熹:“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
武夷還曾以貢茶而聞名。武夷全山皆產茶,唐代便以“晚甘侯”茶名而著稱於世。元大德年間,江浙行省平章高興在九曲溪畔設皇家焙茶局,稱“御茶園”。從此,武夷茶正式列為皇室貢品,每年入貢精工龍鳳團茶餅五千。明初,御茶園尚存,到洪武二十四年詔罷龍鳳團茶餅,改貢芽葉茶。由於貢數過大,茶農不堪其苦,無心製茶紛紛逃亡,武夷茶就此衰敗,至今尚未恢復。
馮虞一行走水路直至武夷山大王峰下,方才棄舟登岸。在路邊酒肆用過午飯,正準備進山,卻見遠處一群人匆匆趕來,打頭的身著七品文官服飾。那人抬眼望見馮虞,一邊加快腳步一邊高聲道:“大人留步,崇安縣馬貞馬庚年拜見來遲,請大人見諒。”
原來是崇安縣令趕來見禮。馮虞就奇怪了,自己走的水路過來,為的就是不事張揚,靜下心來遊山玩水,怎的一到地方就露了行藏?低頭一看,自己一身飛魚服,再看邊上幾個親兵,都是全服帶刀,一路不曾有人打擾,竟是忘了更換便裝這一節了。不對呀,就算是登岸之後被人看見,也沒這麼快的腳力,崇安縣城離此還有近四十里地呢,除非是快馬加鞭,否則斷無可能一個時辰趕個來回。一會兒問問他。
正想著呢。那馬知縣已來到近前,口稱學生,以僚屬之禮參見,看來是個牆頭草一類人物。馮虞伸手扶住,問道:“馬縣,你怎知我在此處?”
“回大人,京裡一位大人謫貶貴州,前日行抵武夷山,打算在此盤桓幾日,聽到訊息,下官今日正打算前往探望。到得前方官道上,聽說大人駕臨便趕來拜見。請問大人可是錦衣副千戶馮虞馮大人?”
“正是。嗯,你怎知曉我是何人?”
“如今福建境內哪個不知馮大人少年英武,屢立殊勳,當今聖上親賜飛魚服的故事?下官大老遠的一看,便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馮虞點點頭,心想,賞穿飛魚服倒是真的,至於什麼“少年英武,屢立殊勳”,實在是有些不靠譜。反正是花花轎子眾人抬,愛怎麼說怎麼說吧。
“對了,方才你說的那個謫貶貴州的,是何人?”
“哦,是原兵部主事王守仁王伯安先生。”
王守仁,這位可是太有名了。字伯安,號陽明。可謂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精通儒、佛、道,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求知行合一,致良知而創“心學”,諡文成。非但文有所成,此公還長於統軍征戰,三十五日平寧王反亂,屢破各地民亂,可謂文武全才。不想今日竟在此處得遇高人了!
想到這兒,馮虞忙問道:“本官也是久仰伯安先生大名,不知他現在何處?”
第七十四章 誤會了
那馬知縣連忙回道:“昨日,伯安先生在朱文公祠邊上民居借宿。如今想來便在周邊不遠吧”
“朱文公祠?在何處?”前生馮虞遊武夷時記得沒這麼個景點啊。
“這朱文公祠在九曲溪的第五曲隱屏峰下。宋淳熙十年,朱子在此親自擘劃營建武夷精舍。時人稱之為“武夷之巨觀”。四方來者,莫不嘆其佳勝。武夷精舍聲名遠播,歷代都曾修葺、增擴。宋末,擴建後的武夷精舍,改名為‘紫陽書院’。前元至正二十五年武夷精舍毀於兵燹。本朝正統十三年朱子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後方改稱‘朱文公祠’,祭祀朱子。”
原來這朱文公祠便是紫陽書院,後世想來是又遭兵燹,只剩了隱求齋等部分建築。倒是書院石壁上還留了許多大家手跡,如朱熹親題“遊者如斯”,這些倒都見過的。兩人一路閒聊著,直奔那朱文公祠而去。
王守仁今年可謂流年不利。弘治十二年,此公便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先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後改兵部主事。雖不曾飛黃騰達,卻也是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弘治末年,王守仁專志授徒講學,“以倡明聖學為事”,於士林間聲名鵲起。
可是今年世道變了。九月間劉瑾奪權之後,朝政大壞,京師正直官員無不痛心疾首。十月,戴銑、薄彥徽等二十餘人上書皇上,要求嚴懲劉瑾,反被打入死囚。王守仁出於義憤,冒死與他人上書為戴銑等人聲援,結果被責打四十廷杖,又謫遷至貴州龍場作個不入流的驛丞。這還不算,
行至錢塘,劉瑾派出的殺手尾隨而至。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並將衣物留在岸邊,製造投水自殺的假象。當地官府與家人都信以為真,在錢塘江中四處尋找屍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