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兒行千里母擔憂”,想讓母親不擔心那是不可能的,便由著她們吧。
接下來這一天兩晚,馮家氣氛相當凝重,馮母就不說了,採妍的眼眶也是紅了幾回。馮虞幾回打諢插科卻是收效甚微。老唱獨角戲過於無聊,馮虞也只好作罷,下回應當就好了吧。
到了出發的日子,馮母、採妍與忠叔將馮虞送出家門,看著他飛身上馬,馮母緊走幾步牽住馮虞的手,“我兒,貧家富路,這一路上沒有家裡照顧,吃穿上斷不可過省,好好的回來最是緊要。”
馮虞俯身衝著母親耳邊低語:“依媽寬心,這回是出公差,花費皆有衙門報銷,哪個會去省這錢?孩兒已近成年,知道輕重,依媽只在家中候幾日,孩兒便迴轉了。”
馮母聽了這話還不放心,又叮囑起來:“兒啊,外頭不比家中,人情世事雜得很,難免還有些歹人橫行,千萬莫要平白與人爭執,更不敢凡事強出頭。錢財不可外露,行止不可對人妄言,須知人心隔肚皮,你可記下?”
馮虞心中好笑,前生說來也算是老江湖了,只是臉上卻不敢帶出來。“依媽,這些兒都記下了,凡事小心就是。”說著他又低聲附了一句,“這回還有幾個高手同行,別忘了,孩兒可是錦衣衛。”
見馮母點點頭再不言語,馮虞回頭看了看依依不捨的忠叔,還有幾乎忍不住就要哭鼻子的採妍,一抱雙拳,咬咬牙,拍馬而去。
第二十八章 有人要劫道?
馮虞在南城門與早早等在那邊的五位弟兄會合,一幫人沿官道南下。這一路,官道上人群熙熙攘攘,幹什麼的都有,讓穿越之後頭回出遠門的馮虞頗覺著新鮮。渡過閩江,穿越南臺島,再渡烏龍江,撲面而來的便是不見邊際的莽莽群山。
福建自古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可以說全境處處山脈連橫,行路之難,和“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比起來可以說是不相上下。對於前生走慣了高速公路,再差也是國道的馮虞來說,眼前這條福州通往興化府的條石鋪就的所謂官道,和後世山區的機耕路比起來也好不到哪兒去。
剛出門那會兒,弟兄們對馮虞胯下那匹高頭大馬垂涎不已,圍觀了好一陣,還時不時偷著摸上一把,要不是大雪脾氣好,一個蹶子尥上去,只怕當時就得非自然減員了。可進了山區,途徑那些坡陡路滑的地方,大家夥兒齊刷刷牽馬而行,這才覺得,原來在福建這一畝三分地,便是來個千里馬,也是有勁兒使不上。南馬矬點又如何,揹負的東西一斤不少,還省點兒草料錢呢。於是,大雪就此告別了時不時被騷擾的日子。
TXT小說下載網…… 。sinatxt。
走了一天,馮虞發現,別看省城商賈如雲紙醉金迷,山裡頭這些個村鎮實在是窮困得很,有些個村子,便是那些個有些輩分、臉面的,也是衣衫襤褸,住的木屋只怕比村裡任何一位老者年歲都要大上許多。據邊上弟兄說,這些還算是好的,山裡有些偏僻點的人家,全家也湊不出一件象樣衣裳。至於那些早年為漢人剿殺逃進深山老林的土著畲民,更是連鹽都吃不上的,許多人拿獸皮藤蔓一裹也就是了。
記得前生有人說明代經濟文化如何如何發達,又是怎麼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了什麼的,據說還有社保醫保,似乎小康社會也不過如此。如今馮虞到了真正的民間一看,似乎全不是那麼回事。洪武皇帝立法施政多佑貧抑富那是不假,只是到了兒孫輩,似乎已經沒幾個顧得上百姓死活了。要不人家農民起義個甚。
倒是說到畲民,馮虞來了點興趣。前生他對畲族的印象幾乎都影視文章,似乎畲民個個是能歌善舞,善做綵帶、竹編。這年頭雖說沒有什麼民族保護政策,怎麼著也不至於混到嘯聚山林的地步啊。
聽了馮虞的發文,那周百勝畢竟是閱歷多些,對這事多多少少知道些,便將這事由略略說了一回。原來這畲民本是上古南方百越的一支,至遲到戰國時便建立閩越王國,後為漢武帝所滅,大批貴族平民被遷往江淮等地,餘部星散,不過整個福建依然遍佈畲民。歷代漢人南遷入閩,常起紛爭,剿撫並用,直到唐代陳元光平定“蠻獠嘯亂”,畲民被殺得慘了,剩下的大量漢化,有些則遠遁山林。不過即便是那些歸化的,歷代依然是時順時反。
說到這兒,漳州的曹榮接了話頭。“這些個畲民,就屬贛、汀、漳三州還有粵東這一片最是刁蠻,歷代以來屢屢互通聲氣,不服王化。我大明開國以來,還是大亂不生小亂不斷,這些日子那邊的探報說,又有些不穩的模樣了。”
一路聽下來,馮虞沒怎麼言語,只是偶爾點點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