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3/4 頁)
“孃的,看這精氣神,必是酒飯管夠餉銀足。當初老子要能在這一路大營當兵,也就犯不著開溜了。”
這爺倆所見的隊伍。正是馮虞麾下北路拉練的侍衛親軍。自打出了老營,馮虞這些天是意氣風發。*****看手下這一干彪悍軍馬,一字排開望不到頭,可不是當初那一兩千錦衣衛能比的。上路以來,馮軍推進速度極快,每日驅馳近百里,不幾日便過了薊州,兵出山海關。雖比不上當年成吉思汗麾下蒙古鐵騎的推進速度,可在當今明軍序列中只怕也是絕無僅有了。不過話說回來。連伙伕都配馬,這在明軍中同樣是絕無僅有。
大軍一出關,雖說還在大明地盤上,馮虞卻立即廣佈遊騎,將斥候放出大軍正面、兩翼三十里之外,一面警戒,一面測繪製圖。大軍也進入臨戰狀態。開平、全寧一線以南。地圖上標著是大明疆界,不過此處如今是兀良哈部即朵顏三衛的地盤,時常又有韃子游騎乘隙犯境。大隊行軍,指不定便遇著什麼。不過馮虞對自己手下這撥弟兄頗有信心,加上每日快行軍,早紮營,鹿角、陷坑、刁斗、巢車、暗哨……佈置得緊緊有條,只要不遭遇土蠻部主力,不遇突襲,問題不大。
這一日。大軍迤邐前行過了沙河驛。馮虞看看天色,已近申時,差不多得安營紮寨了。此時正有一路遊騎回來報訊。
“大帥。此前三十里無敵蹤。”如今軍中已不像初時那般以“大人”相稱,全軍將士都管馮虞叫“大帥”了。
“前方什麼所在?”
“東北二十里外為杏林鋪中後千戶所。向西五十里為廣寧前屯衛城。衛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為中前千戶所。”
“周遭還有何處駐軍?”
邊上一名將佐展開地圖看過回道:“再往東北約百里為寧遠衛。寧遠城東五十里塔山有中左千戶所,城西四十里小沙河有中右千戶所。往西北約百里為營州中屯衛,此地東北向百五十里為營州衛城。營州中屯衛往西便皆是兀良哈部的地盤。不過,韃靼小王子伯顏猛可即達延汗麾下土蠻部小股兵馬不時繞過努魯兒虎山,沿牛河谷長驅竄犯,大隊往往是轉攻三萬衛、瀋陽中衛、鐵嶺衛、扶余衛,那邊地方大。據說也有兀良哈部打著韃靼旗號入境擄掠。要不就是為韃靼大軍前驅。反正現在是鎮不住他們了。”
馮虞搖頭輕嘆:“當初成祖棄大寧地予朵顏三衛,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絕,以至屢遭各個擊破,奧援不及。且大寧直迫薊門、通州,如今兀良哈首鼠兩端,為害尚小。萬一日後彼方有變,依附強敵,京師便要直面韃子兵鋒了。”
“大帥這話說到根子上了。自宣德年間起。兀良哈諸部便不時與韃靼、瓦刺結盟聯姻。向背無常。既與朝廷通貢互市、傳報蒙古諸部動向,也為韃靼、瓦刺部為嚮導。還屢屢與韃靼、瓦刺合兵抄掠我大明邊陲。^^^^十足一副唯利是圖的小人模樣。”
“呵呵,與其說唯利是圖,不如說左右逢源。他們也活得不易,叢林法則罷了。”看周遭部署發愣,馮虞知道又說漏嘴了,連忙岔過:“不說這個了。中軍官,傳令各部,就地紮營。”
“不往中後所借住麼?”
“不必了。沒的興師動眾,上門打攪。明日咱們轉向營州衛轄地轉一圈,之後便回師。”
隨著一聲令下,全軍當即駐足散開,在各級官佐統領下分頭紮營、設防、巡哨、埋鍋造飯。馮虞自己則帶著一干中軍僚屬四下轉悠觀看地形。遼東,在馮虞原先地印象中,便是一馬平川的黑土地、大糧倉。可此出關一看,卻遠不是那麼一回事。
黑土地倒是黑土地,大平原也有,卻開原、錦州之間。就三萬衛以南而言,東部瀋陽至金州為長白山餘脈,地形支離破碎。西部為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大淩河主脈支流穿插其間,南流入海,水深流急,人馬難以徒涉,其間地形複雜,大隊軍馬難以運動。而錦州至山海關,倒是有些平川,寧遠城又橫亙其中。難怪後世孫承宗、袁崇煥修關錦防線,直至明亡,後金軍也未能實現突破。難怪努爾哈赤空有鐵騎萬千,卻非得到寧遠城來啃骨頭,最後中炮身死。沒辦法,地形複雜,大軍繞不過去。
不過眼下大軍所處之地倒是一馬平川。大營沒多大工夫便已有了模樣。馮虞入了大帳,草草吃了些餅子、醬肉之後,看著日暮西垂,在營中尋了一圈,便召集營以上軍官點評軍務、講解兵法。這是出師以來每日的必修課。
講評過各隊今日行軍表現之後,馮虞正要給眾人講講後世的關寧錦防線,突然一名軍士在大帳外高喊:“大帥!營州衛有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