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江南去接媽媽。
一枚紅葉無聲從樹梢跌落,飄啊飄,飄過少年眼前。
只是眨眼間,又兩年過去了。
小意叔叔一去便杳如黃鶴,還有媽媽,也是再無訊息。
記憶中越發模糊的遙遠江南啊,那邊到底發生過什麼?
“不管發生什麼,在你不到三十歲又或未有娶妻生子前,不得踏足江南半步!”
少年腦海中,不禁又響起小意叔叔臨走前的話語。
“放心吧,叔叔!男子漢大丈夫,答應過的事,就一定做到!”
言罷騰身而起,劍光閃爍,矯若遊龍。
~~~~
又是流火七月,邊塞狼煙滾滾,匈奴可汗親率鐵騎四十萬,兵分三路,大舉南侵。
西路兵鋒止於玉門關前,幾番爭戰血流成河,圍城不知日夜,只看到頭頂那輪昏黃月亮,圓了缺,缺了又圓。
這一日天矇矇亮,剛指揮舉城軍民打退敵人夜間最後一波強攻的鎮將翟和,又困又乏,忽見東南方煙塵四起,急取千里目視之。
映象中只見遠處地平線上,刀槍如林,人馬齊攢,滾滾如潮衝向敵營。當先兩騎,一為白袍赤馬大將,一為麻衣披髮少年。兩人縱馬如飛,俱是手持兩杆大槍,殺入敵營,見人挑人,見將斬將,殺氣滔天勢不可擋。
那赤馬白袍將軍不必說,自是西北大將軍郭信麟無疑,麻衣少年則是匈奴合圍之前自告奮勇與右都尉同赴酒泉求援之人,姓張,具體叫什麼名字卻一下子想不起來。
“援兵來了!郭大將軍親帥大軍馳援來了!”翟和不禁手舞足蹈,高聲大叫。
守城軍民,聞言紛紛探頭東望,果見東方煙塵翻滾,無數旌旗招展,喊殺聲中,敵營亂作一團。
頓時東城南城數萬軍民,無不激動高呼:“援兵來了!援兵來了!匈奴完蛋了!”
吼聲中,總兵賈福勇點起三千精兵,放下南門吊橋,疾衝出城,殺入敵營之中,沒多久便與白袍將軍、麻衣少年會合,馬上交談數語,旋即分作兩部,由郭大將軍帥一部四下追殺潰散敵軍,賈總兵與張姓少年,則領萬餘兵馬滾滾向北,馬踏連營,衝殺入城。
玉門關舉城軍民奮然歡呼,大軍簇擁入城之際,張姓少年單人匹馬雙槍,又返殺入亂軍中,直殺到匈奴北大營馳兵來援,這才與郭大將軍會合一處,收束兵馬緩緩入城。
敵軍主帥既知郭信麟出兵來援,東、中兩路大軍自然凶多吉少,西路軍獨力難支,連忙下令撤兵,玉門關之圍遂解。
匈奴既去,舉城歡慶,翟和得郭大將軍引見,才記起少年名字:名若虛,字松遺。又知右都尉趕赴酒泉途中,被匈奴伏兵射殺,張若虛隻身衝出重圍,發現酒泉同樣被圍,於是轉道甘州得見郭信麟。郭信麟一面馳報長安,一面調兵遣將,親帥大軍二十萬,先破匈奴中路軍於酒泉,然後馬不停蹄,星夜馳援玉門關。
此時張若虛年方十四,得西北大將軍郭信麟臨陣傳授雙槍戰訣,稍加練習即能與之並肩作戰,所向披靡驍勇無敵,立下汗馬功勞。
郭信麟以玉門關右都尉之職招其入伍,被張若虛婉言謝絕,飄然遠去。
~~~~
此後三年,張若虛入關進長安,下襄陽,南至雲夢大澤,隨即返轉開封,過太原,遊盛京,北及山海關乃止。
此番遊歷,張若虛兩渡黃海,足跡遍及中原,閱盡了北魏大同兩國風土人情。
隨著年齡增長,武功日漸高深。偶爾路見不平即拔劍相助,因他行事光明磊落,又好讀書手不釋卷,於是俠義書生張若虛的名號,漸漸傳遍中原、北方武林,隱隱壓過黑-道大豪毒手閻羅之子毒手書生羅無忌一頭。
覽盡雄關勝景後,張若虛心境難平,一時又不知何去何從,索性就在山海關城南校場附近,租了家破敗四合院,準備開一間小武館,長住下來以授徒為生。
不想武館還沒開張,當地武林大豪客便找上門來,呈上一封羅無忌的挑戰書。
“我是毒手書生,你是俠義書生,因此沒什麼好說的,決一死戰吧!時間地點任你選!”
對這種因名號而起的意氣之爭,張若虛毫無興趣,想都沒想便一口回絕。
這一回絕不打緊,無窮後患,立時滾滾而來。
先是當地黑白兩道人士,不分日夜的登門騷擾。對付這種人,張若虛一隻手就能放翻好幾個,但放翻小的還有大的,放翻大的還有老的,簡直無休無止,煩不勝煩。
張若虛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