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生產線,除了必要的機械裝置之外,用來進行光刻的鐳射蝕刻機,最好的產品在德國,像離子注入機,最好的產品在美國,影印機,最好的產品又是來自瑞士。。。。。。等等等等,只有將這些各國最出色的裝置組合在一起,才能建造起一條最高階的晶圓生產線。
現在的8英寸晶圓生產線還好說,一旦以後到了12英寸乃至更大尺寸的晶圓生產線,那就不是一個國家的產品能夠組裝起來的了,得需要各個位於國家的公司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一條動輒就是上百億美元的晶圓生產線。
李想盡管有金手指,但這金手指不是哆啦a夢的那個無底大口袋,想要什麼直接往外掏就是了,儘管李想通曉未來12英寸以上的晶圓生產線上應該用哪一種儀器,可李想變不出來那些儀器啊!
什麼?你說自個兒造?得嘞,咱還就真沒那個本事!別的不說,單單一個鐳射蝕刻機的透鏡,咱們華夏就搞不出來。那玩意兒不是你想弄就能弄出來的,你的整體工業水平必須得達到那個地步,你才能捯飭出那種檔次的玩意兒來,整體的工業水平達不到,你是一點兒轍都沒有。
就好像架空歷史小說中寫的那些主角穿越到了古代一樣,即便那個主角在穿越前是個萬能的博士,會造槍、會造炮、甚至會早蘑菇彈,可他在古代也是搗鼓不出來這些東西的。為毛,工業水平達不到,沒有相應水平的材料,你搗鼓個毛啊!你總不能用鑄鐵或者青銅打造出加農炮來吧!
所以,儘管李想動怎麼組裝一條晶圓生產線,可是他也必須得慢慢的將一個又一個的裝置想辦法弄到國內來,才能開始組裝生產線。只要有了一條完整的生產線,到時候再充分發揮出咱們華夏人民的山寨能力,將生產線上的各個裝置山寨出來。當然,那些主要的部件,還得依靠從國外弄,不過到那時候就好說了,畢竟是以零部件的名頭進口的,怎麼捯飭都成。
李想大計劃中的一個終極目標就是要將華夏打造成為全球資訊產業的核心基地,無論是技術還是硬體方面,華夏都必須得是全球的核心所在。換句話來說,就是咱們老百姓家裡的一臺電腦、筆記本、艾派德或者智慧手機,所有的零部件都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咱們華夏自個兒就能全部解決!
這才是李想的終極目標之一!
儘管離著這個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李想卻是信心十足!哥們今年才十九歲呢,還早著呢!年輕,就可以任性一點。。。。。。
正是有著這個遠大目標的支援,李想這才開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的計劃。無論是在國內併購宏達電子和電子管廠,還是挑選了一個美國佬在美國建設一家晶片生產廠,又或者準備在港島選址再次建設一家晶片生產廠,都是李想計劃中的環節之一。
一個龐大的資訊產業帝國可不是僅僅依靠某一種產品就能夠實現的,英特爾牛。逼吧,英特爾也不敢說自個兒就能統治全球的資訊產業;三星的業務範圍夠廣的吧,從記憶體到液晶顯示器再到主機板晶片組以及智慧手機,人家三星什麼都幹,頗有一番狗攬八泡屎的架勢,可三星同樣也不敢說它就能一統全球的資訊產業。
要做到大一統,除了必要的技術之外,你的產業結構還必須得合理,在主要的產業中,你必須得坐到領頭羊的地位,那樣你才可以有這個大一統的資格。
資訊產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鏈,不僅是硬體,還有軟體,不過現在的軟體產業在全球不過是剛剛起步,除了一個微軟外加一個甲骨文之外,還就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軟體企業,不想後世那樣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各種各樣的軟體滿世界都是,各種依託網際網路崛起的企業比比皆是。
因此,李想現在並不想介入到軟體產業中去,現在的時機不對。李想到是想入股微軟和甲骨文,可那也得蓋茨兄弟和埃裡森哥們同意才成啊,現在的李想還沒有那個資格和蓋茨以及埃裡森對話,不過李想有信心,用不了多久,這哥兒倆就得沒事找自個兒喝咖啡。
從林哲那裡出來,已經是快要吃晚飯的時候了。李想並沒有接受林哲的邀請,而是獨自一人準備享受一下港島的夜景。
現在燕京還是冰天雪地,可在港島,只要一身西裝在身就足矣了,大街上甚至還有很多穿著裙裝的女士。
信步走在繁華的大街上,李想感受著港島的繁華。前世李想來過港島幾次,和那時候相比,現在的港島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除了在迴歸前後港島又新建了幾幢摩天大樓之外,93年初的港島和2013年的港島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
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