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部分(第1/4 頁)
其麾下更節制了包括句注軍、飛狐軍和樓煩軍在內的數支野戰部隊。
其總兵力,可能超過三十萬,其中騎兵至少十萬。
若是進行總動員,以這一地區完善的動員機制和強大的基層兵源來看,閉著眼睛也能拉出五十萬把刺刀。
幾乎可以橫掃現在地球上的所有勢力。
是以,為了防止都護府權力過大,出現干涉地方事務,用槍桿子破壞法律和秩序,甚至騎在秩序和法律之上,作威作福。
劉徹於是命令義縱在籌備都護府的同時,在地方建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州。
由州來管理民政,而都護府則專心軍事。
從而將都護府衙門變成一個純粹的軍事機構,一個類似後世的大軍區的產物。
都護府,只有軍事上的發言權,而州只有行政上的發言權。
這也是安北都護府拖延到現在,依然不能有效的展開行動的緣故。
畢竟,北地諸郡的情況錯綜複雜,各色勢力盤根錯節。
許多郡,甚至有著深刻的恩怨糾纏。
要是將兩個死對頭,搞到一個州級行政單位之下,那就有好戲看了。
兩者必然天生互懟,州刺史恐怕得焦頭爛額。
另外,州部的建設,還與經濟、民生等問題緊緊相依。
從長遠考慮的角度著想,國家假如想要州這個單位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統合好資源,那麼一州之中,最好是物產、氣候、人文、地理都相差不多。
這樣,州部衙門就可以統籌安排,做好相關的開發準備。
不然若一地主要是小麥為主糧,而另外一地,則只能具備種植粟米的條件。
兩個地方硬塞到一起,州部衙門怎麼去安排相關工作?
所以,義縱擔負的責任很重,工作壓力也很大。
他必須走遍各郡,到各郡地方去看、去調研,去研究,還得關心各郡人民群眾對於自身和其他人的定義。
聽到劉徹的問題,義縱立刻就進入了工作狀態。
他臨襟正坐,彙報道:“回稟陛下,臣是這樣想的……”
他將這過去一年多來,自己在北方各郡的見聞以及自己的思考,一一盤出來。
“隴右、北地諸郡,自先帝以來,就以畜牧和豪傑輩出聞名,地方民風彪悍,且方言相差無幾,習性也相同……”
這個倒是事實,隴右、北地、雲中,自漢以後,就一直是決定中國命運和強弱的關鍵地區。
隴右軍事集團,一直到唐代,都是中國最強大的一個利益集團。
隴右貴族,更是決定了朝堂政治鬥爭成敗的關鍵。
得隴右者得天下。
“而上郡、太原、常山,地方多山陵,民皆以耕作為主,雖有豪強,但大都為地主,且承平日久,無有兵事……”
“且夫,大河出九原而自北地入隴右,走青銅峽而入北地,陛下曾訓曰:治河當治其上,臣以為,自九原、朔方而下至隴右、北地,治河之所在也,不能不重也,故以其為一州……”
聽到這裡,劉徹滿意的點點頭,深感欣慰。
義縱已經成熟了,開始站在一個國家級的領導人的視角來看問題。
大河的問題,在現在已經初現端倪了。
劉徹這幾年,多次派人前往大河的出海口和下游各地調查。
結果不容樂觀。
大河水質,連年下降,有些地方的泥沙含量已經增多了。
再這麼下去,這條母親河,就將要暴走了。
劉徹對此,非常清楚。
前世武帝朝,大河數次決口,連出海口都一變再變。
先是建元三年,河決頓丘(今河南濮陽北),從頓丘東南注入大海。
然後,元光三年,河決瓠子口,這一次黃泛區遍及數郡,且氾濫二十年,直到元封年間才得以迴歸故道。
更可怕的是剛剛堵塞決口,隔年,大河再次決堤。
這一次,狂暴的大河,衝破了館陶的河堤,這一次,誕生屯氏河。
屯氏河在隋朝,成為了永濟渠的一部分。
而這一切,其實在如今已經有了預兆。
根據劉徹派出去的官員和使者奏報:河自鬲津而北,相去百十里。
又說:金堤之岸,泥沙愈多,恐有決堤之險。
在元德六年,劉徹於是派出一支由軍隊的測繪軍官和宮廷宦官、御史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