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過來。”
“學生明白得,恩師放心,我一定在這裡做出點成績來。”陳元鳳認真的答道。
“好,好,年輕人就要有這個氣度。”呂惠卿哈哈笑道,“聽說四大學院在白水潭講演,我準備順路去聽聽,你要不要一起去?”
陳元鳳遲疑了一下,說道:“學生就不去了,我再多瞭解一下兵器研究院吧。”他心裡卻是不願意去看到桑充國名滿天下春風得意的樣子。
呂惠卿也不勉強,從小廝手裡接過馬鞭,縱身上馬,直奔白水潭學院而去。
白水潭學院這幾天出奇的安靜又出奇的混亂,軍器監案在這裡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風波,因為升學考試相當的困難,大部分學生都要全心投入進去,這些在自己家鄉看起來不可一世的年輕人都不想自己成為不名譽的留級生。而另一方面,為了趕上九月的開學,各地學子從七月開始,就陸續來白水潭報到,他們中大部分是讀一年級,也有少部分是申請參加一年級的升學考試,希望可以直接讀二年級。這些人的到來,讓白水潭在安靜中多出了幾分混亂。另外,從關西橫渠書院、以及嵩陽書院,各來了十五名學生,將在講演堂做一次為期十五天的講演活動,白水潭和太學也將各派十五名學子,參加這次學術交流。這就是呂惠卿口中所謂的“四大學院在白水潭講演”了。
隱隱已經是執天下學術牛耳的白水潭學院自然不願意在這第一次交流中丟臉,所有人員是桑充國、程顥、賈憲(新任格物院代院長)親自選定,雖然許多出色的學生已經進了兵器院和《汴京新聞》報社,加上“白水潭十三子”等人南奔杭州,但是以明理院常州人佘中為代表的白水潭二年級生中,依然人才輩出。但讓桑充國困擾的是,格物院這次卻只派了三個人來參加講演——本來他希望格物院多派人出來,趁機影響橫渠書院和嵩陽書院,讓這個兩書院也能開格物課。然而石越親自介入格物院二年級的升學考試,提前公佈格物院畢業設計的題目,這讓所有格物院的學生一方面受寵若驚,一方面卻不免擔心自己畢不了業,對於分心去參加講演活動,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
第九章 呂氏復出(4)
算術系的日子相對是最好過,畢竟所有的畢業論文課題,都是自選的,而且討論的不過如何系統化的解決三次方程以及一些關於三角形計算的論文之類;而博物系的學生就比較痛苦了,他們被告知,在第三年他們將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向四個方向出發,沿途繪製地圖,考察地形與物產,提交論文,有一個小組的題目竟然是沿河而西,考察黃河,其中重要的一問竟然是“黃河是否可以變清”;而最難的是格物系的畢業論文題目——“試論溫度測量的可行性”、“對熱與力關係的理解”、“質量守恆假設是否成立”、“試論兩個鐵球為何同時落地”、“磁鐵性質”、“空氣是否燃燒之要素”……雖然學生也可以自己申報論文的題目,但想想石山長與那些教授的神態,就知道想隨便申請一個題目過關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博物系可以得到大筆津貼出去“遊山玩水”,真讓人羨慕不已。據說這個事實直接導致當年報博物系的人數激增。
呂惠卿和王安石、王雱等人不同,石越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可怕的政敵,一個競爭對手,但卻並非是仇敵。王安石因為叩闕事件之後,身份尷尬,又有宰相的身份,所以他不可能親自來白水潭學院;而王雱卻是純粹的意氣用事,他似乎根本就不能接受“白水潭學院非常成功”這樣的事實,於是在書房裡將手一揮、眉毛一揚,不屑一顧。但號稱“護法善神”的呂惠卿,自從回京的那一刻起,就對白水潭學院充滿了興趣,他很有興趣瞭解石越為何能迅速的崛起。
寄好馬匹,悄悄走到講演堂,有三千座位的講演堂被擠了個水洩不通,呂惠卿饒有興趣的打量著這座內部就有兩丈多高的建築:三千個座位呈一道弧線排列,在弧線上每三百個座位形成一塊,按梯狀高度由低而高從裡向外排列,共有十塊,而縱向則由八條過道分成整齊的九塊,它們共同的中心點,則是一座高臺,講演者便在那高臺上講演,他的背景,是一幅一丈多高,四丈多寬的人物畫,畫的是孔子給三千弟子講學的故事,這三千座位,估計就有孔門弟子三千的意思。不過此時的講演堂內,絕不止三千人聽講,所有的過道都站得滿滿的,傳說中精力過剩以至於在酒樓打架的白水潭學生,此時卻顯得秩序良好,沒有人交頭接耳,整個講演堂內,只聽得到講演者的聲音。
呂惠卿在後排細聽,原來是橫渠學院的學生在演講,他聽了一會,覺得學問平平,索然無味,便走了出來,信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