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3 頁)
多變的軌跡、太多的誘惑,讓我們不能堅定,甚至發出了嘲笑那個結局的聲音。乃至不少人說起若干年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羅斯與傑克的結局時,不禁用“王子與公主就此過上幸福的生活”來揶揄,斷然下結論,傑克死了,羅斯用一生來懷念才是最好的結局。他們認為,這比那個童話結局來得現實、可信。
為什麼那麼多人如此篤定呢?
想象的悲劇
也是若干年前,為什麼總是若干年?或許因為結局究竟該如何,時間才是最有力的考證者吧。
若干年前,我和兩個閨中密友艾禾和曲柳說起愛情,那天談得很盡興。兩人同時在熱戀和籌備婚姻中,兩個心儀的男人,在我看來都足夠優秀,讓人羨慕。艾禾很堅定,她說能與他有完美的結局,結婚後全身心投入了愛情的甜蜜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付出中。
而曲柳,看得出滿身洋溢著期待和甜蜜,但總是流露出擔憂。她覺得他的父母並不喜歡她,她擔心今後相處不融洽會影響兩人的生活,談了不少想象中的悲劇結果。雖然我也知道,這的確會是一種影響,但建議她不要想得那麼糟糕。結婚前的女人,大多會對另一個陌生而又必須快速親近的家庭感到??的恐懼,人的情感的確是需要慢慢培養的。能夠在成人後的某一天忽然喊出“爹、娘”,心裡仍然會有距離,這倒更像“先結婚後戀愛”。
若干年後,曲柳不幸被自己的擔憂和預言說中了,且是最糟糕的那種結局。壞事情就是這樣,只會直墜谷底。在她離婚後的一次聚會上,我問起,你和你曾?的公婆的關係真的惡劣到那種地步嗎?曲柳很無奈地搖頭,說,?來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越是擔心,事情就變得越壞,像失控的機器,一發而不可收拾。
可怕的自我預言
不少人都知道對未來悲觀想象肯定是不好的,卻說不出所以然。前段時間,我和一個專門研究期望者效應的心理學家交流過,這種狀態所有人都?歷過,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羅?塔爾效應”或“期望者效應”,也就是“自我預言的實現”。
什麼是“自我預言的實現”呢?很簡單,這是指當一個人預測或期盼某一種行為或事件時,這種預測或期盼會導致行為很大的改變,因此會增加這一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甚至產生預期的結果。你相信嗎?
早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塔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先對一個學校的學生做了一次智力測驗,然後在各班隨機抽取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教師:這些學生在智力測驗中得分最高,很有潛質,這組學生將作為實驗組,其他學生作為對比組。8個月後,羅?塔爾對兩組學生進行了第二次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平均得分顯著高於對比組。這是一個典型的自我預言的實現的案例。
如果這個例子不夠貼近你的生活,那麼生活中的例子是隨處可見的。最常見的是,如果一個女人對與丈夫或男友的關係總是抱有悲觀的預想,比如懷疑對方的忠誠,對方往往真的更易出軌。因為女人在悲觀情緒下,對愛的關注少了,投入少了,愛的甜度降低了,形成了一個退守和抗拒的姿態。
相反的結局
如果可以回到若干年前,如果當初曲柳積極地預想,比如雖然自己和他父母之間存在某些分歧,但因為對他的愛與希望他幸福的心願都是一樣的,那麼在以後的生活裡便可以很融洽,會向著美好的願景邁步??他們或許會實現那個“王子與公主就此過著幸福的生活”的預言,至少機率會大許多。因為她至少不會被自己悲觀的情緒所影響,而是積極樂觀地去解決問題。
這讓我想起一句至理名言:你是看到甜麥圈外面的甜甜的圈,還是看到中間的空洞呢?你看到了哪部分,品嚐起來的滋味是完全不同的。《聖?》中有一句話更為透徹:“他的心怎樣思量,他的為人就是怎樣。”
心理美容之多讀童話書
大多數童話都具有積極的力量,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馬戈說:“童話故事中反覆提到的美德,如萬眾一心、尊重他人、誠實、守信等都是人類必須具有的基本品質。可是,一旦成年,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以成熟為藉口,?化了這些讓社會更和睦、讓世界更美好的基本元素。”
薩?馬戈的看法得到了許多心理學家的贊同。童話故事十分純潔,善惡分明,結尾通常樂觀、積極,善良的主人公往往會“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而醜陋的女巫最終會得到應有的懲罰。童話強化了人們的向善之心,也會讓人們對未來的預言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