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3/4 頁)
!”
連坐龍椅都要跟朝臣打聲招呼,哪裡還有皇帝九五之尊的派頭?朝臣見他坐下,也並未馬上行禮,而都只是觀望。
沒人下跪,禮節不成,等於是沒人承認蘇彥的帝位。這種沉默是相當令人窒息的。
就在劉愈將劍按在劍柄上時,蘇碧,堂堂的信竹君,拉了四駙馬柴錦的袖子一把,第一個下跪,叩首道:“臣,信竹君,拜見新皇,吾皇萬歲。”
柴錦跪在那呆若木雞,還是隨了一聲:“萬歲!”
峰翠宮中的眾人,地位以蘇碧居首。蘇碧都承認了蘇彥是新皇,其他人想不承認也不行。只好跪地稱“萬歲”。
蘇彥名義上已成為皇帝。先不論這些人是否心服口服,但就皇宮之外來說,還是一片混亂。
登基的大禮尚未結束,便有侍衛來報:“晉王與五威將軍帶東水營軍往長安城北門而來!”(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中之局(下)
長安城的幾大軍事力量,以御林軍實力居首,兵員一萬四千餘。內城以六防司為主,每防司士兵一千二到一千五規模不等。外城則是南長安大營和東水營,每營擁兵一萬有餘,但因邊關戰事的抽調,現下每營只餘下士兵七八千,步騎混雜,步兵為主。
唯一本不屬長安防務,卻在長安城周圍駐紮的是女兒軍。兵員四千多,且是訓練營,戰鬥素質相鬥低下,但畢竟也是一支完全忠於徐軒築的力量。
晉王蘇壬以八千不到東水營的兵馬就敢直衝長安城,看起來他自以為朝中勢力盡在他掌握。大軍壓境,一切都是摧枯拉朽,遇也不敢戰,只等殺奔皇宮。但他沒料到登基的是蘇彥且已站穩了腳跟,獲得了正統皇帝的認可。重要的是,劉愈已早前佈置好了防備,連長安城的各城門都被換防。
蘇彥的皇位坐穩與否,不但要獲得朝臣的認可,還要平定所有有威脅的力量。晉王蘇壬首當其衝。
“皇上,您該命令臣去平定叛亂,整肅超綱!”劉愈低聲對蘇彥提醒道。
蘇彥聽到他四皇兄大軍壓境,正不知所措,聽到劉愈的話緊忙道:“師……劉將軍,我……朕就命你去……平定叛亂。快去快回!”
“臣遵旨!”
劉愈單膝下跪接旨,蘇彥卻杵在那不明所以。劉愈看著袁博朗道:“袁相,不如平叛的詔書由您來代筆。”
袁博朗有些感慨,但還是開始替天擬詔。寫好之後。蘇彥將玉璽蓋上。就算完成。匆忙交給了劉愈。蘇彥現在完全沒有主意,用熱切的目光求助於面色鎮定的劉愈。
皇位的正統至關重要,有了詔書,在道義和輿論上就佔了上風,晉王所為就會被定性為叛亂之舉。晉王和一眾擁躉或許不在乎是否叛亂,但跟隨晉王本就三心二意的那些蝦兵蟹將會更加有所顧忌。
劉愈在離宮之前,他讓楊烈負責鎮守皇宮,並讓瞿竹輔佐。隨時將這面的動靜傳遞給他。劉愈離開皇宮,本身就是一步險棋。
早先劉愈已讓太監帶著皇帝的諭令去城內各防司調兵往御林軍的校場,長安內部能否安定在此一舉。
劉愈就怕晉王城內六防司中的內應,六防司雖然看似無關緊要,但守城門的也是他們,在皇宮到外城牆之間,他們才是主導者,是第一道壁壘,如果沒有這道壁壘,那長安城內等於是不設防。光靠皇宮這一道屏障基本無濟於事。
劉愈也知無需擔憂過甚,在上次三皇子謀反事件之後。城內各防司的統領基本都是御林軍出身或是皇帝信任之人來任都尉統領,連狡猾的李貴妃都無法拉攏,宜王叛亂,也只能以調虎離山之計來試圖分化瓦解六防司的力量。晉王想在短時期內建立起在長安各防司的勢力很難。
一切都如劉愈所料,當劉愈率部抵達御林軍校場時,御林軍最先集結的三千兵馬已在新任右統領藍景的率領下先行往北城出發,而城內六防司徵調來的三千兵馬,也已經分成六簇正在整理。除了玉南門防司都尉李糜另有差遣,玉南門率兵而來的是副都尉,其餘五防司都是以正都尉帶隊,以顯對新皇詔令的遵從。
劉愈當眾宣讀了聖旨,給自己的平叛贏得道德輿論的制高點。
隨著留防司的軍旗被舉起,三千兵馬在劉愈的率領下正式出發。大軍浩浩蕩蕩往北門殺去。
長安城已在今晨開始戒嚴,不但城門關閉,京兆府已早前敲鑼打鼓通知了各處,並在大小街道設立了路障和關卡,整個長安城都處在寂靜無聲之中。
劉愈騎在馬上,心中還是有所憂慮,若是這一戰真開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