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3/4 頁)
烏拉爾還有切突其實都明白了,劉愈這是有恃無恐。魯魯凡想要證明劉愈是突厥人是很難的事,就算是劉愈聽得懂突厥語會說突厥話,那也證明不了什麼,畢竟他是外交人員,天南地北走的路不少,說出來的是突厥方言也不奇怪。
魯魯凡一想,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切實的證據證明劉愈是突厥人,但他馬上就想到初識劉愈時,見到的那把達爾多可汗的佩刀,那是不容抵賴的證據。但是達爾多可汗的刀只有他一人見過,這些人不可能見到達爾多可汗這麼私人的物品,也就不能充當證據了。
魯魯凡馬上又想到,現在這把刀是不是插在自己身上呢?
“你的隨從,那個女子,分明就是突厥人,否則你出使他國。身邊怎會有女眷?”
魯魯凡的一句話。讓人重新懷疑到劉愈身上。劉愈知道即便這時不解釋也無關緊要,畢竟魯魯凡是反叛月氏的逆臣,還是綁架王后的罪人,一個罪人的話不需要太在意。清者自清。但涉及到自己能否透過使節身份來結交高昌的烏拉爾,取道回中原,劉愈也必須要做出解釋,以求讓高昌和樓蘭的使節徹底相信他不是冒充的。
“這就說來話長了。”劉愈說這話,踱著小步。其實他也是在瞅準時機,打算用連發弩將魯魯凡幹掉,“本使從長安城出發一路西行進入西國之地之後,遭到突厥人的襲擊,不但部從無存,連本使自己也為突厥人所擒獲,他們並不知本使身份,只以為本使乃遊商。本使忍辱負重在西域中呆了數月時間,幸得一位紅顏知己相助,逃離突厥部族之地。雖然她身為突厥女子。但我們……嗯嗯,一見鍾情。我們中原人講求的是有恩必報,帶她出使西域,日後回中原又有何不可?”
劉愈說這番話也不是沒有依據的,這也並非他急中生智,而是完全根據“史實人物”的事蹟往自己身上套,蘇武牧羊這一段並不適合今天的情況,那就改成了張騫,張騫出使西域時的確在匈奴人的領地娶妻生子,事情比他所說的還要曲折幾分。
劉愈說的繪聲繪色,烏拉爾和切突的臉色就比較怪異了,這個順朝使節竟然在突厥的領地裡認識了“紅顏知己”?事情有些離奇,不過道理是說得通的,從中原到西域,在幾個月前的確一直為突厥所佔領,不過現在已經或成為邊荒之地又或為順朝人所控制。如果真如這蘇武所言,他能在遭逢變故之後沒有打道回府而是隻身出使西域,那他也算是恪盡職守的一個使節。
魯魯凡見眾人都好像是相信了劉愈的“鬼話”,更加氣急敗壞,他已經恨不能親手將劉愈挫骨揚灰。而此時在他劫持之下的王后,則失去了往日的雍容高貴,瑟瑟發抖好像一個小婦人。國王,也是她的丈夫,在危難時刻竟然推她去送死,讓她心底好像是熄滅了一團火,這時她反而更想活下去,哪怕是苟活,也不願意就這麼受死當一個亡魂。
“求求你放過我。”王后用漢語向魯魯凡求饒,一方面她希望魯魯凡能顧念二人之間的恩情,同時也不想讓國人尤其是她丈夫知道她所說的話。
“閉嘴,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娼婦!你竟敢跟他勾結,是這個突厥人比我更能滿足你,還是因為他更會說花言巧語,你以為他是什麼好東西?”魯魯凡大叫著,“老子就是死,也要你給老子陪葬!”
臨死都這麼猖狂,聽到魯魯凡的話,劉愈本能感覺到很“不妥”,如果這番話被國王聽懂,那連他自己也可能會遭殃。
國王突然喝了一聲,嘰裡咕嚕說了幾句,劉愈從王后煞白的臉色,就知道國王一定沒說什麼好話,士兵們好像不顧王后的死活,衝向了王座上的魯魯凡和王后。劉愈心明眼亮,一定是國王知道了王后跟魯魯凡的姦情,剛才推王后去擋刀劉愈已經能看出這個國王薄情寡義,而此時又不顧妻子的死活要斬殺妻子和魯魯凡。雖然在情理上說,魯魯凡和王后之間的確有姦情,但王后畢竟是逼於無奈,她為丈夫的利益犧牲自己是很難得的,即便是這樣,她的懦弱丈夫竟然會這麼不顧情面,劉愈也馬上意識到,一旦魯魯凡和王后身死,那他自己也難脫干係。因為國王肯定會以為劉愈之所以幫王后,是因為劉愈跟王后也有一腿。
國王隱忍了這麼多年,心理早就變態,現在一旦他得勢肯定要將所有得罪過他的人一併剷除。
在劉愈的立場上,王后是他的盟友,國王是王后的丈夫因而才是盟友。拋除王后跟國王的關係,這個陰險的國王才是劉愈在月氏國最大的危險。
劉愈當下絲毫不作猶豫,端起連發弩朝著國王的後頸便是一箭,現在他考慮的很明白了,今天他已經殺了好幾人了,多國王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