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3/4 頁)
邵武關兩地以做應對。
也就是說,只調將回長安城受賞,不調兵。
就算是將帥同回,花集安也不敢回長安城,他明知道回去了就必死。當初花集安發動政變處死閔少頃,令朝野震動。此時花集安得勝歸來,朝廷已經動了除去他的心思。這也是為何在大軍得勝之後,他願意第一時間將帥位歸還給劉愈的原因之一,因為他自知已經不容於新皇及其他權貴,得勝之日就是清算之時,只有劉愈才能保住他。
劉愈經過思量之後作出決定,由自己來代替花集安,率部分將領回長安城受賞。這也是劉愈回到中軍之後,第一次正式露面,會見了以禮部官員為首來傳聖旨的一行人。禮部的人見到劉愈,才真正確定武義侯還沒死。
劉愈見到朝廷使節,直言道:“本侯大難不死,如今已重掌三軍主帥之印,本侯這就隨諸位回長安城,三軍須留下一將帥鎮守,金堯城以雲金將軍齊將軍鎮守,邵武關駐守則以花副帥擔當。”
劉愈的話令使節面面相覷,憑他們的感覺,劉愈這麼久沒出現,這一出現就會重新成為三軍主帥,其中一定有貓膩!不然不合乎情理。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現在的武義侯受制於人,被花集安“強迫”回長安城。而花集安自降身份為副帥,就不用回長安城去領罪。
不僅是朝廷使節,就連朝中大員諸如袁博朗藍和等人,包括新皇也會認為,此時三軍仍在花集安掌控之下。
但事實上,劉愈在歸來途中早就將全軍的軍政大權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不太容易管轄的邊軍舊部,通通由齊方和張無諸率領駐守在金堯城。而之後,這部分人會分散調往邊關的其他關口,達到分化的目的。而回到邵武關的所部,都是這一年來隨著劉愈南征北討的新軍以及長安城兩大營的兵馬,對他不可謂不忠誠。
朝廷使節願意這麼想,劉愈也就是想讓他們這麼想。只有如此,他這個武義侯才會顯得“無足輕重”,是個被人遙控的“傀儡”,只有這樣,蘇彥才會感覺到這個師傅捨棄不掉,還靠他來解決花集安這個大患。
劉愈此趟回長安城,其實就是想卸去大任,以後真正當一個閒人,抽身事外。天下安定,再不袖手真會有兔死狗烹的一天。
不給朝廷使節拒絕的機會,第二天,劉愈便象徵性抽調了幾百名新軍侍衛,帶著隋乂和李糜等一批好似無關緊要的將領,再帶上突厥的使節隊伍,一起向長安城進發。
當蘇彥得到這訊息的時候,放下手上的奏本,道:“師傅……他回來了。”
沒有難過,甚至有幾分高興。(未完待續。。)
第三百九十六章 你班師,我回朝(下)
武義侯劉愈要回長安城了,這是擺在朝廷面前的頭等大事。
與突厥開戰之初,劉愈並非三軍主帥,他是以救火主帥的身份參與到平定突厥的一戰。在結束時,他依舊不是三軍主帥,而是一個“掛著主帥名頭實際上已經失勢的叛國賊”。這次劉愈回來,朝中各方勢力大多都是冷眼旁觀。
坐山觀虎鬥,花集安跟朝廷鬥,劉文嚴跟花集安鬥,鬥來鬥去鬥到最後肯定會有結果。
在劉文嚴回長安的路上,朝廷這面已經召開了幾次大小會議,商量的內容就是如何來接待劉愈這個“過氣的主帥”。
一種方案是隆重迎接,接待他如同凱旋的將軍。這條很快就被掌權派給否決了。
提出這條方案的顯然是那些獻媚之徒,現在劉文嚴失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他也是作為“人質”被花集安給打發回長安城的,花集安趕走了劉文嚴和他的一群狗腿子諸如奸詐的隋乂和李糜,現在正是花集安控制全域性的時候。這時候再隆重迎接劉文嚴,一來皇帝沒面子,二來只會讓花集安看笑話。
最重要的是當權派不想讓劉愈得到百姓的擁戴,如果真的隆重迎接,不明真相的百姓一定會以為劉文嚴還是大順朝的股肱大臣,對他繼續擁戴像一個皇帝。那是當權派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第二種方案就靠譜多了,說是低調迎接,至於有多低調。這個一時尚無結論。開那麼多次會議的結果就是如何低調到各方滿意。把事情做的最漂亮,最合乎朝廷的利益。
劉文嚴是跟突厥的使節一起來的,這次突厥使節不是以上國或者是對等國的使節來的,而是以藩屬國的禮節來“和談”,順帶要奉順朝為“天朝上邦”。官員們商議下來基本就達成共識,劉文嚴和突厥的使節要分開迎接。
先把劉文嚴低調地接回城,將他軟禁,皇帝想怎麼處置到時候就容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