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2/4 頁)
舉起“清君側”之類的大旗。而這次卻讓那些藩王們很為難,朝廷的先下手為強也定下一個基調,那就是誰露頭誰就是“逆王”,他們在沒有達成共識之前,還是怕盟友會反水。
因而在朝廷釋出檄文之後,藩王那邊短時間內也沒回應。
天下間好險暫時陷入了寧靜,但戰場上卻一刻都未休。
淮軍作為出頭鳥,在經過幾次整頓之後,已經發起了對江北地區的下一輪狂攻,從潼關到前線的十六座郡城都好似搖搖欲墜一般,戰火隨時會蔓延到潼關之下。
此時潼關內,劉愈的心思卻不在遙遠千里之外的江水之畔的戰場,他們首先要面對的,還是那支神秘的先鋒軍,從御林軍密探情報顯示,這支先鋒軍距離潼關已不到百里。
因為敏郡主等使節並未返回與他們接頭,而潼關內又是風平浪靜沒有最新訊息傳出。這支先鋒軍也搞不清楚現如今潼關內的狀況,檄文雖然是來自潼關,卻是從長安城發往的各地,因而他們也並不知新皇的鑾駕是否如訊息所言就在潼關內。
騎兵畢竟不似步兵,來的快去的也快,這支先鋒軍雖然在逐漸逼近潼關,劉愈還是不敢打草驚蛇。以潼關內現有騎兵的數量和實力,想要全殲這支先鋒軍近乎天方夜譚。指望這支先鋒軍來強攻潼關也是不可能。
想捕獲身姿矯健的獵鷹,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設下誘餌。
而劉愈已經早前一步,讓瞿竹率五百御林軍迂迴埋伏,準備在這支先鋒軍回撤的路上設下埋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未完待續。。)
第二百一十章 最適合人選
新皇蘇彥與淮王蘇雲曜爭奪皇位的戰爭,不是一戰能夠定局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朝廷雖然內憂外困,但畢竟擁有四海之土,往往在這時,朝廷也會大規模的徵兵。只是這次朝廷尚未在這方面入手。
一場看似耗時日久的拉鋸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地點,潼關與淮地江水之間的十六座郡城。
參戰雙方,朝廷軍兵馬總數近五萬;
而淮軍兵馬分三路,總數十五萬左右。
朝廷的兵馬太過於分散,十六座郡城,每座都有地方守軍五百到一千五不等,而朝廷軍的主力,也正是潼關的守軍,兩萬多兵馬。
淮軍一方,分上下兩軍,分別從北路和南路往潼關方向挺近,每一路擁兵七到八萬。
而他們的第三路軍,作為突襲潼關的先鋒軍,已經被朝廷軍設伏在潼關東部大約七十里的山區,失去平坦地形優勢的騎兵已然陷於苦戰。
十月初一,隨著淮軍先鋒軍的撤退,淮王也釋出了正天子檄文。淮王自稱為真命天子,改元隆興。
劉愈沒想到淮王會這麼急著稱帝,大順朝同時出現兩個君王。
檄文到了潼關,劉愈第一時間得見。在檄文中,淮王痛斥當年順文帝,也就是先皇搶奪他天子之位,同時也指出新皇蘇彥乃是他的侄子,是篡位登基,將新皇身邊的幾個肱骨謀臣貶的一文不值,劉愈看了半晌,覺得有些不對味。檄文中將袁博朗之流都罵了一遍。就是沒他劉愈。
連蘇彥也發覺這蹊蹺。望著劉愈問道:“師傅,怎沒您啊?”
劉愈瞥他一眼問道:“皇上很希望有下臣嗎?”
蘇彥嘿嘿一笑,這些日子他在潼關裡吃的好住的也好,除了有點想家,這裡也挺舒服的,又遠離前線戰場。他甚至覺得把行宮建在潼關也不錯。
而現在朝廷的戰略意圖是防守,因而在各環節上,先以聯絡各城守軍形成防禦戰線為優先。
淮軍現在主攻的方向是徐州城。而徐州守軍大約有三千多人,正受到淮軍的猛烈攻擊,徐州的圍攻不下也令淮軍進軍的步伐受到阻礙,給朝廷暫時的喘息之機。
“師傅,我們能不能回長安去?”蘇彥說道,“在這裡,有些悶,也沒什麼可玩的,還要天天看那些奏報很沒意思。”
“再過兩日,我們就要隨軍遷移。”劉愈看著檄文若有所思道。
“遷移去哪裡?”
“洛陽城。”
洛陽是潼關以東最大的城市。蘇彥早就聽說那裡物華民豐,盼望去已久。現在有機會眼睛也分外發亮。
“師傅,那我們趕快去吧。”
劉愈看到蘇彥那幅猴急的模樣,知道他肯定不是想著軍機大事,而是想著過去玩耍。潼關畢竟是天險,鑾駕在潼關內還算安全,若是鑾駕遷移到洛陽,其實是以新皇為誘餌吸引淮軍進攻的一種戰略手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