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2/4 頁)
水推舟,將此事揭過,但劉兆和劉愈父子肯定也會不得重用。若是定國侯不聽,這種情況就有些難辦,要麼劉愈跟劉兆交惡,那劉愈很可能被劉兆殺了祭旗,這種可能性極高,而就算劉愈懂得變通,到頭來他也會站在朝廷的對立立場上,朝廷也會少了劉愈這麼一個手握軍權的大患。
出主意寫下這道聖旨的人何其陰毒,擺明了是要將他劉愈推向死路。
“吳公公,這份聖旨真的出自皇上的本意?”
“不是的,不是的。”吳公公人老成精,哪能看不出這聖旨中的門道,之前說什麼“皇上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想讓劉愈往旁處想,可劉愈也並非不通人情的莽漢,怎會不查?
“這是一些朝中官員,向皇上進言,逼得皇上下的聖旨。”吳公公臉色為難道,“皇上他……也不想讓劉將軍前去犯險。”
劉愈知道不能在吳公公面前發抱怨,這樣會顯得他有不臣之心。他所想的也很簡單,先答應下來儘量敷衍住,等劉賀的訊息來了再說。
劉愈領了聖旨出來,覺得有些不忿,這些文官真是惟恐天下不亂。難道他劉愈被劉兆殺了,朝廷軍有了火器,就真的是邊軍的對手?
邊軍長期跟突厥人交戰,戰鬥經驗是淮軍的幾十倍以上,這些兵,每一個都能派上用場,而本身也很難被挫敗計程車氣打散。就算劉愈沒死,投靠了劉兆,父子齊心,這天下說不定就是劉氏的天下了。劉愈甚至還自嘲的想想,若是真有那麼一天,不會是劉兆當皇帝,然後立劉賀為太子,另立他為秦王?
讓劉愈去,就會從一潭渾水變成無解的局。
以袁博朗為首的文官顯然只是想暫時拋開劉愈這個心腹大患,在一些事情的考慮上,也有些想當然。以為沒了劉愈,皇權就會鞏固,定國侯的禍患會很快平定,天下將繁盛昌隆……這些全是沒有經過實踐的空談。
從接聖旨的六臺衙門回到李遮兒住處,一路上劉愈都有些鬱悶。本來他接了聖旨應該第一時間去履行,但他顯然沒做這方面的考慮。現在他離開長安城,等於是陷自己於一條不歸路。
回到李遮兒處,瞿書在裡面跟李遮兒聊家常,作為車馬幫的大當家,瞿書他是小院裡唯一的常客。作為瞿竹的妹妹,她對劉愈還是保有最起碼的尊重,對劉愈吩咐她照顧李遮兒,做的也是盡心盡力。
“劉將軍回來,怎的也不跟小妹提前打聲招呼。小妹也好一盡地主之誼。”瞿書笑著迎出來,熱情的好像是主人,倒讓劉愈有些不太習慣。
這裡畢竟曾是瞿書的住處,她是也算東主,要請客也說得過去。劉愈只是不太習慣江湖兒女灑脫的氣質,倒顯得他有些小家子氣。
進門坐定,李遮兒去端茶倒水,一顯女主人的風範,客套一番,瞿書道:“自從哥哥與劉將軍出征在外,已有些日子沒收到他的訊息,不知他現下可安好?”
將士在外,尤其是兵將,不能隨便寫家信,自古如此。而瞿竹作為御林軍的統領,在徐州之戰中被困達兩個月之久,中間的經歷也算波折,好在現在一切的困難都已經解除。
劉愈笑著點點頭道:“沒想到回到長安城,被軍將家庭女眷來尋,問的最多的都是家裡人的安危。你哥哥他現下很好,在徐州之戰中他護駕有功,回來就應該受到頒賞。”
瞿書沒想到除了得到兄長安好的訊息,還得到如此的一個驚喜,本來她認為,兄長碌碌無為,被提拔為御林軍統領不能勝任,只要這次隨軍出征不犯錯,能活著回來就行。沒想到還能立下功勞,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作為自幼與兄長相依為命的瞿書來說,能看到兄長有出息,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事。
瞿書笑的合不攏嘴道:“瞧劉將軍說的,父兄丈夫在外,做家人的哪有不擔心的道理。據小妹所聞,劉將軍可是不但將家眷帶到前線,甚至連……嘻嘻,這次多謝劉將軍對家兄的照顧,他能有今天,完全要感激劉將軍再造之恩。不然他碌碌無為,說不定早已成為車馬幫的一員,小妹也對不起父母祖宗的在天之靈。”
瞿書話說的沒錯,但中間那聲笑令劉愈馬上想到,她說的是“情人”,也就是十四公主琪兒。作為京城現在最大的江湖組織,車馬幫的訊息極為靈通,楊烈也曾說,能第一時間獲悉長安城的一些隱秘動向,也完全有瞿竹和瞿書的關係在內。這次的情報戰,瞿書也算立下功勞。
劉愈跟瞿書說了一些戰場前線的戰況,在說到瞿書最關心的徐州之戰,劉愈只是含糊其辭說其打的很艱苦,城被圍困多日云云,瞿書也沒糾結於這件事,畢竟困守孤城,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