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動。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解釋水看了文字後其結晶所產生的變化呢?那是因為寫在紙上的文字本身就會發出一種固定的波動頻率,而水能夠感知到這種頻率。
水可以忠實地反映世上所有事物所發出的波動頻率,然後透過我們肉眼可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看到文字的水,把文字視為一種波動,並將這種波動給它留下的〃印象〃具體表現出來。
而語言到底又是什麼呢?據《聖經》記載,宇宙在創造萬物之前,〃語言〃就已經存在了。
我從來不認為語言是人創造的,而覺得是人類從大自然當中學會了語言。
遠古時代,當人類還生活在蠻荒中時,或許為了自己的安全,透過傾聽自然界中種種事物所發出的波動及聲音,以確定是否有危險臨近,才慢慢學會了自己的語言。
輕拂而過的風聲、潺潺而流的水聲、動物漫步草叢的腳步聲……人類可能透過辨別這種種聲音,然後用嘴唇和聲帶模仿這些聲音,並與同類之間相互傳遞這些資訊,這就是人類語言的最初雛形。或許他們當初只能使用兩三個最簡單的音,但隨著文明的進步,積累了更多經驗之後,語彙量也漸漸豐富起來。
那麼語言又為什麼因國家及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呢?關於這一點,同樣可以用語言源於大自然的理論來加以說明。
人類因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自然環境當然就有差異。而地域不同,其自然環境中所發出的聲音也就不同。灼熱的沙漠、氣候多變的歐洲、悶熱的南亞小島,這些環境迥異的地方所發出的聲音,肯定是不一樣的。
四季分明的地方,擁有的聲音就相當豐富,從而用來表達大自然之靈動的語言也異常確切與多樣,以象聲詞為例,就有〃嘩啦嘩啦〃、〃滴答滴答〃、〃刷拉刷拉〃等等。
第一章(4)(圖)
(日)江本勝
無論是哪種語言,當水看到〃智慧〃後,其結晶都非常整齊而美麗。圖片依次為上圖智慧(中文)、中圖wisdom(英文)、下圖weishieit(德文)。
無論是日、英、德任何一種語言,當水看到〃謝謝〃後,其結晶都非常整齊而美麗。與此相反,不管是哪個國家的語言,只要是看了帶有辱罵及攻擊性的,例如〃渾蛋〃等字眼的水,便都散亂得無法形成結晶,而且樣子還慘不忍睹。
這或許是因為,就如《聖經》中巴別塔的故事所提到的那樣,在太古時代,人類曾經使用同一種語言,還可以進一步說明,雖然地域及自然環境存在著差異,但大自然的基本定律卻恆久不變。
我所拍攝到的水結晶,大都呈現出均等的六角形,我想這是因為,這種能形成結晶的水與大自然所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相一致的吧。而對於人類無視自然定律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及受到汙染的自然物,水都無法形成結晶。
我曾試著拍過東京自來水的水結晶,結果竟呈現出非常可怕的形狀。這是因為,日本的日常生活用水都用氯來消毒,使水的結構遭到了破壞的緣故。
水在結冰後,水分子的排列會非常整齊,並形成串聯在一起的結晶體,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結構穩定的六角形的樣子。但是如果在其中加入一些違背純自然的成分,水就無法形成美麗的六角形結晶。
〃謝謝〃、〃愛〃與〃感謝〃等都是人的心底自然萌生的、符合大自然定律的 〃聖物〃,也是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因此水在看到這些文字時會呈現出美麗的結晶。
與此相反,類似〃渾蛋〃等語言,也許原本在大自然中並不存在,是人類後天衍生出來的。還有責怪、傷害、蔑視等語言,應該都是人類文明出現之後的產物。
大自然中理應只有〃愛與感謝〃的共存。這隻要看一眼周圍的自然風景便能明白。樹與花草互相尊重,共存共生。動物也一樣,獅子只有肚子餓了的時候才會攻擊其他動物。大自然中既沒有在樹陰下受不到陽光普照而怨氣滿腹的花草,也沒有企圖獨享食物的禽獸。
第一章(5)
(日)江本勝
1989年,美國的科學雜誌《21世紀》刊載了一位名叫沃倫·哈馬曼的人所寫的論文。論文中提到,如果將人體中的有機物質的頻率轉換成聲音,相當於42個八度。若真的那樣,我們將最高頻率的標準定在八長調的〃do〃的話,它就會高達570兆赫茲。而1赫茲表示1秒鐘波動1次,這也就是說,人體所產生的波動每秒鐘高達570兆次。換言之,人類其實隱含著超乎想像的能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