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粉饃(用麥秸稈、紅薯秧、花生殼磨成粗糙的粉狀,加上少許的紅薯面蒸成的饃)、大雁餅(用大雁屎和爛紅薯搗成泥狀拍成的小鍋餅)之類的吃食,且不說對如今已犯愁於膽固醇、脂肪肝之類富貴病的城裡人是天方夜譚,就是對已住上兩層小樓的恩公祠鄉親們來說,也是一章天書。
可在當時,這些東西是恩公祠的主食。
白天,我們這些孩子,差不多都集中在村口的場院裡,把那垛枯乾的花生秧子圍個嚴實,一雙雙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睜得圓圓的,沙裡淘金般扒揀著裡邊未曾擇淨的小花生包。雖然這些包裡的花生仁,都是些細小如米粒的秕瞎子,可嚼起來很香,還帶著一股新鮮的甜味兒。那垛花生秧子,被我們翻了無數遍,每翻一遍都有所得,成了魚過千家網,網網都有魚。
後來,我發現大人們的臉上都差不多籠罩著一種顏色,到我會查字典時,才清楚這種顏色被稱之為菜色。當太陽昇高的時候,向陽的堤坡、溝坡、山牆根處,總半躺著一疙瘩一疙瘩走不動的老人,其中不少人的麵皮已開始鬆弛,腳脖子也開始變粗,用手指輕輕一按,就是一記小坑,非經久不得復原。到後來,我才知道這叫浮腫。這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病,得了浮腫的人,因體內缺乏熱量,才特別愛曬暖兒。他們慵懶、睏乏地把四肢在暖洋洋的日光下展開,周身如抽去筋骨般癱軟,一動也懶得動,就像一盤盤深眠不醒的蛇。
。。
34.饑饉恩公祠(3)
呂叔因救濟糧的事,上縣城跑了一趟又一趟,回來時他的腿腳就腫得很粗很大。隔了一夜,鞋就穿不上了,只好趿拉著。
呂叔一有空,就轉悠到恩公河的小石橋旁,一眼不眨地朝大路的盡頭張望,他是在等救濟糧的車。郭副縣長已告訴他糧食馬上就會運來,黨和政府不會不管的,況且恩公祠村是支援了外地才如此困難的。
救濟糧一直沒有運來。
恩公祠人開始揹著呂叔發牢騷、講怪話、叫苦連天了。
看來革命傳統教育同米麵是畫不成等號的,這是呂叔第一次自言自語的反思。他開始沒命地吸“喇叭頭”,一支接一支地卷,一支接一支地吸。
35.組織上有安排(1)
公元20世紀60年代初
這天,遠處傳來了拖拉機沉重的轟鳴聲。恩公祠人一下子歡欣鼓舞了,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是上級的救濟糧運來了。一想到馬上就有面吃了,不再捱餓了,一張張菜色很重的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笑得最燦爛的是呂叔,他逢人就說:“咋樣,我早說過的,新社會不會叫捱餓的,共產黨不會叫捱餓的,毛主席不會叫捱餓的。這話沒錯吧?”
火頭嬸笑著用指頭點著他的腦門說:“你瞎驢啥時錯過?你瞎驢看事兒準著哩。我們兩隻眼也沒有你一隻眼頂用。”
呂叔齜牙一樂,朝火頭嬸身邊湊湊,壓低嗓門道:“一會兒你吃頓飽飯,就有勁兒夜裡跟火頭哥玩老虎啦。”
火頭嬸伸手掂住呂叔的耳朵,呵斥道:“瞎驢你還放屁不?瞎驢你還放屁不?”
拖拉機越來越近,是三輛帶雙拖斗的拖拉機。因為路上還滿是泥濘,拖拉機行駛速度很慢,顯得負荷很重。
恩公祠人密匝匝地停在路口,踮著腳瞪大眼張望。
拖拉機停住了,六隻大拖斗全是空的。
恩公祠人的心一下子冰凍了,全被冰凍了。
密集的人群竟沒有一絲聲響,連稍粗壯一些的呼吸也屏住了,大家不約而同地恪守著一片沉靜。
稍許的沉默之後,一雙雙菜色很重的眼睛,彼此交換著極度失望的目光。最後,這目光不約而同地落在剛才還挺牛氣的呂叔的臉上。
畢敬業坐在排頭的拖拉機駕駛室裡。因大輪子上沾起的大坨大坨的泥巴擋住了門,畢敬業用勁推門也推不開。
呂叔大步跨過去,用手扒著大泥坨,好一會兒才清除完。
畢敬業跳下車,朝密集的恩公祠村民做出了一個尷尬的笑後,拍著呂叔的肩膀,把呂叔引至僻靜處。
呂叔問:“郭副縣長沒來?他忙啥哩?”
畢敬業支支吾吾地說:“他有另外的事兒……”
自從在蓮池鎮現場會上,呂叔與郭副縣長有過“茅池協議”之後,呂叔就認定郭副縣長是值得信賴的好乾部。當時如果沒有郭副縣長提醒、打掩護,恩公祠村這一季的麥子就會顆粒不剩,如同打個水漂兒。那樣的話,恩公祠村也會一如周圍的村子,在兩個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