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個問題,特別是降服妄心,也就是所謂的七情六慾。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慾。七情:喜:喜愛、喜歡,怒:生氣,哀:悲傷,樂:高興,憂:擔憂,懼:恐懼,埋在人心裡最深層的情緒,思:是情緒控制和恢復穩定的基礎,七情是相對穩定的,是人與外界交流所表現出來的,指揮人與外界的互動。七情六慾如果解決了,立地成佛,如果沒有解決,對不起,你還是紅塵中的一粒沙子。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難度還真不小,例如有款叫《七情六慾》的遊戲,主軸就只有“情慾”兩個字,在遊戲中玩家扮演一個專門替美少女拍攝清涼*的花花公子,不但能周遊眾多美女之間幫她們拍攝*的*,如果天雷勾動地火甚至還能把美少女給。。。推倒,諮意享受暢快人生。這款《七情六慾》的遊戲目的就是這樣,享受美少女春光*的搔首弄姿、與美少女的乾材烈火!好多人陷入虛擬的情慾遊戲中不能自拔,更別說現實人生中要剋制住七情六慾,活出人生真諦有多難了!可是,難並不代表人就找不到人生真諦,只是不到關鍵的時候不肯做,不經過磨難不願去發現。有個很有名的小故事,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裡。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顯然,這個故事中的雄鷹在最後一剎那恢復了本性。換成人來說就是恢復了佛性,發現了人生真諦,從此讓生命更精彩了。
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這個問題,好多人看不懂,實際上很好理解,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一剎那間頓悟了人生的真諦,達到心靈深處所追求的快來、滿足感、幸福感。然後把所事情都看了,生命閃現出光輝,感覺心情舒暢,對人生充滿信心。實際上,這個人這一剎那,就已經是佛了。但那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情,後來,你又因為某些事情,把這些想法忽略或壓制了;這就是沒有安住。於是,你又成了眾生中的一員。 如果有人想經常保持那種成佛的狀態,就得想著如何才能安住這些想法。安住想法是件高難度的事情,別看這只是一句,但是真要做起來,那可是難上加難。
佛陀聽了須菩提的提問,嘉許說:非常好!非常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佛陀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及眾生,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及眾生,幫助他們擺脫煩擾。你們現在認真的細心靜聽,我為你們解說,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下所說,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大家聞言非常的高興,都期待地說是的,佛陀!你快點說吧,我們大家都很想聽。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幸福的源泉在何處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三品講的是佛的人生觀和幸福觀。人生,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調色盤。人生,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連續劇,從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總之,人生需要色彩才會精彩!而苦就是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吃苦中苦,難成人上人。苦造就了無數有深度的靈魂,並引導有志者最終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人生苦不苦?人生很苦,說不苦是假的。因為甜總是那麼短暫,而苦似乎永無盡頭。窮有窮的苦,富有富的累。就說普通人吧,做小孩時,學習不好被老師批評,個頭沒人家高被人欺負。長大點又嫌錢太少,賺不到錢被人看不起,找不到女朋友。成了家,有孩子老婆要養活,還有父母要孝敬,有領導要把結。整天忙得團團轉,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幹什麼。老了一身病,什麼都幹不了,還要受人的白眼。這些生老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