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王珏闡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整個工廠的產能似乎都到達一個極限了,根本就無法再挪出更多的產能,去提高各種型號的坦克的產量了。
勤勞智慧的中國工人們在生產的過程中,改進了無數道生產工藝方面的細節。他們想盡辦法縮短生產的時間,大規模的使用成熟還有高效的生產技術。
陳昭明正好看見生產車間裡一名技術工人在為自己的坦克車體底部的一些承重結構打上固定細小零件的鉚釘,就帶著王珏走過去,看這名工人熟練的將一個一個鉚釘打在這些鋼鐵部位上。
他指著這名工人正在操作的流程,對王珏介紹道:“我們在車體內取消了原本的焊接結構,開始使用大量的鉚釘固定,這樣能夠節省成本,還可以從其他廠內調集更多的鉚接工藝熟練工。”
雖然使用鉚釘會讓車體增重,而且對車體強度也有一定影響。可是這樣做會縮短建造時間,並且節約下數量緊張的電焊熟練工,大量使用技術更成熟,基數也更龐大的鉚釘作業工人。
而且在生產坦克的時候,對成本近乎於有一種偏執的大明帝國工人們,也想盡辦法節約每一塊來之不易的鋼材。他們將內部的副手做得很細,將車組成員的座椅做成鏤空樣式的,將原本的皮質座椅,用木板代替——這麼做確實節約下了時間和成本,卻依舊和前線那龐大到讓人恐懼的需求量之間,擁有相當大的距離。
包括大明帝國的舊陸軍在內,對1號坦克和其後續型號的2號坦克的需求總量,大約在5000到8000之間。可現在即便是加班加點的生產,幾家坦克生產廠一共也只生產出了不足1000輛的坦克,根本無法滿足各方的需要。
1000輛坦克的產量看起來已經很多,可是如果算上其他各種問題,其實並不算多。從坦克誕生到現在,在路上和在戰場上癱瘓損毀報廢掉的坦克,就已經超過100輛了,也就是說總產量的十分之一,現在已經消失不見了。
其中這900輛坦克裡,有78輛被改裝成了100毫米口徑榴彈炮,裝備給了機械化炮兵部隊;有110輛改裝成了75毫米口徑的突擊型,配給給了幾個主力部隊;加上較早的200輛最老款式的1號坦克還在服役,還有大約50輛被分到了南下的火車上……
新出廠的坦克底盤之中,還有20輛被改裝成了各種特殊車輛,比如說實驗配給給新1軍第1裝甲師的2輛裝甲指揮車實驗型,4輛專用的彈藥補給和坦克拖拽搶修車,14輛改裝成專用架橋坦克的實驗品。
總體上分配的結果如下:除了新1軍第1裝甲師裝備了290輛各種型號的1號坦克之外,新2軍的第2裝甲師,也只裝備了90輛而已。裝備坦克第二多的部隊是禁衛軍第1裝甲師,已經拿到了220輛各種型號的坦克。
倒黴的是王琰手裡的新3軍第3裝甲師,這個裝甲師成立之後,只拿到了37輛老式的1號坦克作為武器裝備。與其說這是一個裝甲師,不如說是加強了一個裝甲營的步兵師。不過更慘的是司馬明威將軍剛剛重組改革的新2集團軍,一個集團軍才拿到了可憐兮兮的35輛舊式的1號坦克作為教導學習之用。
“還能再快一點兒麼?我要再多100輛各種型號的裝甲車輛,比如說機械化炮兵用的1號榴彈炮,炮盾和車體,都用鉚釘結構……反正也不上前線,只要強度夠就可以了!”王珏胡亂的出著主意,事實上他也知道這些天來,大明帝國已經為了生產坦克,透支了很多唐山工業區附近的工業產能了。
畢竟大明帝國並沒有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也沒有讓全國上下的工廠參與到坦克的生產中來。這種兩個月左右生產1000輛坦克的事情,並非是因為大明帝國產能不足,歸根結底是大明帝國自己沒有投入全力罷了。
陳昭明看了看遠處正在熱火朝天焊接坦克正前方防彈用的鋼板的工人們,嘆了一口氣對王珏說道:“盡力而為吧,至少我們會保證計劃內的30輛1號75毫米口徑火炮突擊型的生產……”
“太拗口了,以後這種型號的1號坦克,統一就叫1號突擊炮了!就和1號榴彈炮一個慣例!”王珏一揮手,就把這種沒有炮塔的怪異坦克,定下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他在給這種坦克定下了這個名字之後,目光卻被遠處正在生產的車間內,那些轟鳴著的機械給吸引住了。他看著那些運轉著的巨大工業機器,開口問身邊懂這方面知識的陳昭明道:“那些是什麼機械?在生產坦克的什麼零件?”(未完待續。)
157最大的財富
王珏一邊問陳昭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