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3/4 頁)
的嘆息。
他原本以為是宮本有仁指揮出了問題,日軍才輸的如此之快。後來又覺得是明軍用新式武器打了宮本有仁一個措手不及,才會讓日軍崩潰,丟失了鴨綠江防線。
可是現在他知道,單單只是大明帝國正面發起的攻擊,就已經可以讓日軍守得非常艱難了。
“山口君,如果我建議放棄朝鮮半島……大本營會不會同意?”三井孝宮突然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在他的心中,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無法堅守的想法,他不願意讓日軍的骨血損失在這裡,最終影響到日本的未來。
如果日軍在這裡損失掉50萬,或者更慘一些,損失掉70萬,那日本本土還能剩下什麼呢?
山口次郎嘆息了一聲,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回答,或者說,現在這種局面下,日本能夠堅持的東西,真的不多了。
失去了遼東的鋼鐵,還有數十萬遼東叛軍的牽制,大明帝國給日本的壓力,已經大到了讓人恐慌的地步。
而再丟了朝鮮北部的稀有金屬礦山,日本也就徹頭徹尾成了一個貧礦的國家,如何能在工業上與大明帝國爭鋒?
再加上損失的朝鮮半島上數百萬當地的原住民,還有上百萬的日本移民。日本要多少年能恢復元氣?
或者說,等大明帝國積攢下了登陸日本本土的力量,日本還有多少抵抗成功的可能?
讓掉朝鮮半島,龜縮到本土去,也許短時間內還有掙扎的可能。但是十年後呢?二十年後呢?
失去了大陸的日本,終究有一天會被明朝再一次征服——而這一次,顯然是最後一次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海峽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容易逾越,原來的天險也就成了一條普通的海溝,可以輕而易舉的越過。
“三井將軍……恕我直言,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守這裡,和不守這裡,區別並不大了。”山口次郎權衡了一下,給出了一個模糊的建議。
他等於是什麼都沒有說,不過三井孝宮知道他說了,而且說的相當悲觀。
在他們兩個人看來,堅守剩下的朝鮮半島,和撤退回日本本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區別——結局都是悲觀的,而且相當的悲觀。(未完待續。)
380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當張建軍在第二天,也就是12月的18日的時候,決心發起新一輪的進攻的時候,日軍指揮部的高層還在為要不要撤出朝鮮半島糾結。
十五萬大明帝國計程車兵踩著積雪,邁著鑑定的步伐,開始了他們的進攻,而在他們邁開自己的步子之前,範銘所在的裝甲部隊,已經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超過600輛2號還有1號改進型的坦克,加上裝甲步兵配置的2號還有1號突擊炮,明軍差不多在安州地段上,投入了1000輛各種戰鬥裝甲車輛。
跟隨著這些裝甲車輛後面的,還有整整300輛鐵牛裝甲車。
這種陣容下,日軍的防禦體系頃刻間就變得如同紙片一樣,輕而易舉就被戳破掉了。
清川江防線被大明帝國輕而易舉的攻破,介川守軍沒有做什麼像樣的抵抗,就撤出了自己的防線。
隨後,明軍士兵拿下了三峰還有朝陽(這個地名大家別糾結,地圖上就這麼寫的)。
第二天,苦戰了整整一天,被雷公1型俯衝轟炸機還有各種明軍坦克摧殘得欲仙欲死的日軍,就發現明軍沿著鐵路線南下了。
先頭裝甲部隊威脅著日軍主要防禦地段安州的側翼,距離日軍防線核心地區順川更是越來越近了。
文德,新安州,還有安州等地,都已經再一次陷入到了側翼暴露的尷尬局面下。
不過這一次,吸取了經驗教訓的三井孝宮,並沒有命令自己的部隊撤退,而是繼續堅持就地防禦。
因為他在正面擺放的軍隊並不是太過主力的部隊,所以他沒有宮本當時的隱患,能夠更好的堅持自己的戰略意圖。
他要把平壤之前的所有地區,都變成爭奪的焦土,讓明軍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能夠拿走。
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三井孝宮在研究了之前的戰鬥過程之後,發現日軍部隊在撤退的途中,比堅守陣地的時候,損失的還要多。
往往在固守某一塊防禦陣地的時候,日軍可以堅持很長一段時間,相應的也就能夠給明軍制造更多的麻煩。
可一旦日軍從堅固的防禦陣地中退出來,開始後撤的時候,就會被明軍咬著追殺,損失掉更多的部隊。
在運動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