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3/4 頁)
本天皇,為此要了不少賞賜。
就這樣鄭芝龍就成了日本的一股外藩勢力。
……
朱由校此時還不知道鄭芝龍歸附了日本,做了第一個投降日本的大漢奸,熊文燦的遇刺讓朱由校深刻認識到國內背後反對開海的勢力的強大與頑固。
而且,就在熊文燦遇刺後不久,朱由校就從東廠處得到訊息,兩廣總督商周祚的一小妾因偷食了商周祚的杏仁羹而突然毒發身亡,東廠的人特地以此事件順藤摸瓜,成功搗毀了一個以秘密殺害朝廷大員為目的團伙幫派。
這個團伙大多數是以前在運河一帶靠漕運生存的漕幫成員,但因為兩京大道的開通和以及大明海軍建立後帶來的海運的繁華使得漕運的作用開始下降,許多漕幫成員就落草為寇,或者成了背後一些反動勢力利用的工具。
東廠在對這些團伙進行嚴格審訊並透過各種方式明察暗訪後得到了此次一系列的秘密刺殺事件的幕後主使,但讓朱由校沒想到的,卻不僅僅牽涉到沿海的一些富商,還牽扯到朝廷的官員甚至還有勳戚與皇室成員。
這讓得知真相的朱由校極為震怒,這些人為了阻止海貿帶來的鉅額利潤收歸國有而不惜以連續刺殺沿海督撫官員的卑鄙手段以迫使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敢再為朝廷為朱由校做改革的急先鋒。
為了讓自己在大明的改革事業繼續進行下去,也為了給現在還願意為自己辦實事的官員們一顆定心丸。
朱由校沒有因為這些背後勢力的強大和錯綜複雜而選擇放過,既然這些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行刺一省巡撫甚至還蓄意謀殺兩省之總督,那這些反動勢力就應該承擔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右諭德同時又是國子監祭酒的李建泰是下一任內閣大學士的熱門人選,儘管朱由校對這個在原本歷史上的崇禎朝沒什麼好表現的官員沒什麼好印象,但看在此人最後在投降建奴後又與姜壤一同反清,因而朱由校便沒有對他怎麼樣。
但朱由校沒有想到的是,此次謀殺熊文燦和商周祚等督撫大員的案件中,竟然就是這個人的主謀。
而且在得到東廠的詳細資料後,朱由校才不得不承認,八大晉商的剷除並不代表著晉商在大明徹底的沒落,一些經營內銷和海貿的晉商並沒有怎麼受損,反而在進行邊境貿易的大部分晉商被剷除後,他們還因此獲得了更大的發展,併成為新的晉商勢力。
而李建泰的李家就是這裡面的一個代表,對於朝廷剷除八大晉商對於他而言是有利的,所以他沒有站出來反對,但現在涉及到家族利益與朝廷利益的衝突,他還是選擇了維護前者,因為君王沒了可以換一個重新效忠,但家族一旦沒了,自己將無法在這個社會上活下來。
朱由校沒想過就因為李建泰現在是清流裡的高階文官而對他網開一面,在得知李建泰家族參與此事後,朱由校直接下達了夷滅三族的旨意。
“朕已經說過,但凡因一己之私而罔顧朝廷意旨和國家利益者,直接夷滅三族,當禍國罪論處!”
朱由校說後,東廠的數百緹騎便立即趕赴了國子監,而隨同的還有駐京城的禁衛軍一個營,並且還派了人立即趕赴山西李氏老家,命令孫傳庭協助朝廷剿滅李家。
第三百九十四章 又要搞大清洗
朝廷對掌握著絕大多數財富的大鄉紳與大商人一直是高壓狀態,這一點,李建泰也不是不知道。
但人總是喜歡麻痺自己,並習慣性的因為危機的減輕而開始習慣於安逸,而李建泰等人就是如此,在利益面前,他忘記了廠衛的力量,而天真的以為靠刺殺這類下三濫的手段就能嚇破朱由校和朱由校信任的官員們。
當然,在這個時代,也不可能會有多麼卓越的官員能對朱由校這個皇帝形成多強大的挑戰,畢竟不是誰都能成為楊廷和和張居正這樣的人物。
而李建泰自然就更加不能,要知道,在原本歷史上的崇禎十七年,這個天真的傢伙就因為自信滿滿的要回山西幫助崇禎帝擊退李自成而請纓出京禦敵。
可誰料,這個李建泰剛出了京城沒多久,就意識到了李自成的強大,嚇得龜縮在河間府不敢向前,最後還恬不知恥地要求帶太子逃到南方去。
而如今的李建泰也是如此的自負而愚蠢,他很自信地自斟著酒,豪氣干雲的朝對面的永安伯李永清敬了一杯酒:“李爵爺暫且請放寬心,朝廷查不到我們頭上來的,不過那熊文燦和商周祚還真是走運,我們安排的如此縝密,居然也沒死。”
“這也是他們命不該絕,不過,李祭酒,依我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