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頁)
當然,最賺錢的還是要數報社,現在無論是禮部的京城快報和南0京鎮守太監府大明日報都為朱由校的國庫新增了不少進項,而一些地方官員也開始逐漸辦起地方報社來,甚至一些本就賣書和做印刷的商人也開起了私人報社。
地方財政也因此得到了改善,而一些新的媒體運營商業開始出現。
朱由校對此並不阻止,能讓大明文化產業也跟著活躍起來並不是什麼壞事,等到有朝一日開始明文規定收商稅時還能收更多的稅收。
(未完待續。)
第一百六十九章 要有上國之臣的威風
與韃子和談的事依舊是各大報刊刊載的熱門話題,口誅筆伐的筆墨戰場上硝煙瀰漫,被朱由校壓抑著的讀書人們都在竭力表達著自己的政治**。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皇帝陛下朱由校已經確定了和談的流程和人選。
禮部左侍郎溫體仁為正使,兵部武選司郎中加了個四品中順大夫的楊嗣昌為副使。
朱由校本來是想給溫體仁再加一級再讓他作為正使去參與和談的,但當他從錦衣衛這裡得知皇太極派的是貝勒多爾袞和李永芳,且皇太極還因此提前加封了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授予李永芳三等子爵時,他就決定暫不加封溫體仁,一個三品侍郎和一個四品銜兵部郎中也算是夠看得起他皇太極的了。
誰讓他皇太極的什麼後金國本就是大明的羈縻之地呢,甚至還沒朝鮮在自己天朝上國面前的地位高。
所以朱由校沒打算要給這皇太極什麼面子,誰讓現在求和的是皇太極。
在得知皇太極的正副使已經進了山海關後,朱由校也立即宣召了溫體仁和楊嗣昌。
“此次與韃子和談,有一點你們得認識清楚,那就是這一次和談不是我們向韃子搖尾乞憐,而是韃子向我們求和,我大明寬仁天下,才答應他的和議之舉而已,因而你們不要丟了大明的臉面,要有上國使臣的威風;
“另外,此次和談,朕提出幾點原則性意見:第一:韃子不得稱帝,只能建父子之國;第二:不得讓韃子與蒙古結盟;第三:恢復每年朝貢,但貢品要比往年加三倍,第四:大明只承認其擁有遼北之地,海州衛以南,三岔河以東,豹子河以西的遼東半島之地還給大明;第四:允許大明在沈0陽建立使館。”
朱由校說著就又道:“以上四點,若一條不能達到,就不答應和談!”
溫體仁和楊嗣昌連忙稱是,但二人也不得不承認陛下提的幾點意見有些為難,其中任何一條估計皇太極聽了都難以接受。
皇太極自出關回到沈0陽後就加快了對後金八旗的擴充工作,並提前改國號為清,自立為帝,且改元崇德。
也不知道,皇太極此舉是不是因為受了朱由校的羞辱所導致,並以此來宣告自己並非再是大明之臣,而是堂堂正正的一國皇帝。
不過,這樣一來,歷史在這一刻又發生了改變,原本要在八年後即公元一六三六年才改國號為“清”的歷史被提前了八年,而崇德這個年號也相應的被提前。
除此之外,皇太極還開始了對滿清八旗的改組工作,同時成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並提拔大量正黃鑲黃以及正白等嫡系年輕將領做漢蒙兩旗都統,準備掌控這新成立的兩股勢力。
不過,由於皇太極怒殺代善,且還拋棄大貝勒阿敏,已使得其他滿洲旗主對他產生了不滿。
因而,皇太極現在也沒辦法再舉兵南下,對於這次和談,他也看得很重要。
也因此,他專門派了最有謀略的多爾袞為正使,甚至還加封他親王,而讓李永芳為副使,也是為了能更好的交流,畢竟李永芳也是漢人。
……
此時的薊州城,盧象升已按照朱由校的旨意將禁衛軍騎兵營和步兵第一營都調到了這裡。
之所以這樣做,自然是要給來和談的韃子們以軍事壓力,當然最好是能直接嚇破他們的膽,讓其在和談上只有聽話簽字的份。
溫體仁和楊嗣昌這時候也到達了離薊州城不到十里的雙鳳鎮,但溫體仁卻在這時下令停止前進,並派人前去薊州城打探情況。
楊嗣昌見此有些不解,忙請問道:“溫侍郎,這眼看就要到薊州城了,你怎麼又停下來了。”
溫體仁和楊嗣昌自然不知道在歷史上他們二人可是相互傾軋了數十年而且幾乎是水火不容,但在這個世界卻是難得的一起謀事。
因而,溫體仁也沒對楊嗣昌遮遮掩掩,很是淡然地坐在搖椅上,品著雨前龍井:“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