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3/4 頁)
,因為他是山地人,山地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山地人愚昧,只會盲目地前進,沒有方向感。
可是李焉敢於從秦國人手裡搶奪鹽巴,並且還十分低調,明明他手裡有鹽巴,他甚至將鹽巴當成金銀來儲備,可是遇見毛球將軍,他就立即和謝水西一樣,做出沒有鹽巴的舉動來,士兵們早就知道李焉的策略,在毛球身上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而周大人比較狡猾,經常找他要不到鹽巴,只能要到一些糧食,李焉到了夜郎郡,拿出鹽巴和部族公平交換糧食,其實一時間的糧食都不缺乏,目前真正缺乏的是耕地,沒有耕地就不能建立一個根據地。
這一點和近代工農紅軍的歷程不一樣,外部的強敵不是美國日本還有歐洲列強,他們外部的敵人是秦晉兩國,還有從秦晉兩國那裡聽到的一些北方部族,北方部族與秦國打仗,迫使秦國打入成都來進攻晉國,現在秦國打敗了北方部族,現在要權力攻打晉國了,李焉對於他們的生存還是比較充滿信心的,只要能夠團結山地人,團結所有西南地區的山裡人,那他們就等於有了一塊根據地,而且是紅色政權。
秦國晉國對於鹽井的爭奪,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東晉時候,生產力不發達,鹽井的開採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這樣原始的方法卻來自人們最大的需要,因為漢人吃事物,正在習慣了用鹽,其實鹽並非唯一的調料品,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為什麼中國人特別在乎食鹽?難道是中國人不開化麼,而且現在中國人仍然在食鹽啊,這一點好像沒有隨著皇帝的消亡而消亡,也沒有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而終結啊,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秦晉兩國這樣在乎鹽井,這樣就得從鹽井的來歷加以說明。
鹽井的發現具有偶然性,不能想象一個能夠準備發現鹽井的古代人,發現鹽井是根據一些積累的判斷地表特徵的知識發現的,而古代的知識集中到封建主大封建主君主的手裡,他們不在乎更多積累知識了,也更加不在乎知識的普及,只是把知識當作統治的無形工具,當作愚弄百姓的手段,當作滿足自己奢侈而沒有前途的需要,這就是統治階級的虛偽性質,統治階級覺得下的雪就是食鹽,那百姓就得吃下食鹽,因為在他們眼裡食鹽和雪一樣都應該是雪白的,這樣才是統治。古代的鹽巴,從鹽井裡採出來到要製成雪白的食鹽,需要經過多少汗水和勞動,這是統治階級不管的,反正只要有人願意做鹽井工人就得了,而且一個君王以下,會將所有人都當作自己的奴隸,奴隸是可以不但繁殖的,和六畜馬牛雞一樣,那麼還擔心什麼盈虧成本和物品的心情呢,一個物品怎麼能夠有自己的心情。
第一百一十七章 深鑿鹽井 '本章字數:3455 最新更新時間:2010…11…19 13:45:10。0'
鹽井本來在四川很少,但是自從秦國的李冰到了四川治理,李冰是山西人,山西那時候已經能夠懂得探明鹽井產地了,所以李冰用山西人的方法幫助四川人找到鹽井並進行開鑿。
鹽井的井口和普通井水的井口大小不同,鹽井的井口有的粗大井水井口,粗大的相當於幾隻井水的井口,井水井口有這樣粗大的,不過通常是一口井好幾個井口,方便人們取水,而鹽井不同,它的井深度超過普通井水很多,有的井口還只有飯碗大小,和普通井水相同的是,都要從底下取得液體,一個是水,一個是滷水,也就是含鹽鹼的水了。
鹽井的深度,到東晉已經達到百米深度,這樣的深度還是最初的,隨著鹽井的越大越深,後來到明代的時候,居然達到近千米,這在只有封建社會生產力的時代難以想象。就說東晉這個時候吧,李焉的頭領謝水西和張雄二人,從鹽井縣邑里出來成為流民,他們本來只是種田人,秦人來了,原來的鹽井工人逃跑了,秦人就逮捕他們去做鹽井工人,秦人對待鹽井工人並不好,虐待歧視種種**,導致他們不斷有人逃跑,秦人一發怒,開始殺人警告工人百姓,工人百姓更加憤怒,謝水西逃走後還聽說那裡爆發過一次大的抗爭,當然是百姓死去得很多了。
那個地方,除了鹽井,還有大片的鹽田。因為滷水從鹽井裡打出來,還得倒入鹽田裡曬乾結晶。鹽田是不滲水的,有的在地面上打上木樁搭成臺子,用牛皮什麼的鋪在底下,周圍砌成田埂形狀,這樣滷水就會在裡面沒有任何洩漏,天氣好的日子裡,滷水就慢慢幹掉結晶了,經過幾次沖洗和曬乾的程式,就形成了可以結成快的鹽巴,這是含著硒和重金屬的有害鹽巴,缺少碘的鹽巴,我們的祖先,基本上是吃著這樣的東西延續下來的,這不算噁心,至少阿朵不敢噁心,因為這時候不僅不能噁心,還得大量需要弄到這噁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