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什麼?一個莽夫而已!”
薛凝影不服氣的說道:“只要打敗敵人,就是英雄好漢!”
薛知蝶不屑的說道:“切!英雄好漢豈不是很不值錢?”
薛凝影皺眉說道:“這可是一艘船啊!價值幾千兩銀子!”
薛知蝶還是滿臉不屑的說道:“這樣的福船,已經完全過時了,一點用都沒有。真正打仗用的戰船,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除了那三支魯密銃,這艘海盜船就沒有值得一看的東西。”
薛凝影嘟著小嘴不說話了,顯然是不同意薛知蝶的話,但是輩分所在,反駁不得。不過,她的眼睛很快明亮起來,因為,她看到,張準正提著一根火槍,向她們走過來。
張準來到薛知蝶的面前,舉起手中的火槍,朗聲說道:“蝶姑娘,你剛才說什麼?這三支火槍,是叫做魯密銃嗎?”
薛知蝶掃了一眼他手中的火槍,又瞅了張準一眼,冷冷的說道:“原來你連魯密銃都不認識?虧你還和這些海盜們打了半天!真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這次輪到張準不以為然了,他不慍不火的說道:“我不認識魯密銃,沒有什麼奇怪的。天底下沒有誰全知全能,無所不曉。就算我不認識魯密銃,同樣可以打敗這些海盜。對了,你對魯密銃有什麼瞭解?在哪裡可以買到?如果要自己生產的話,需要什麼條件?”
薛知蝶臉色微微一冷,冷冷的說道:“你是在請教我麼?”
張準點頭說道:“是。我很虛心的向你請教,還請指點迷津。”
薛知蝶鼻孔裡輕輕的哼了一下,似乎要發作,故意刁難他一下,彙報他之前對自己的“無禮”,不過,她無意中看到薛凝影哀求的目光,神色又緩和下來,緩緩的說道:“魯密銃,顧名思義,乃是來自遙遠的土耳其魯密國的火器……”
魯密銃,其實是由傑出火器研製家趙士楨所創,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羅姆蘇丹國)所進貢的火繩槍。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趙士楨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魯密國火槍的構造及製作方法,經改進後製成“魯密銃”,重量大於之前的鳥銃,但射程(150米左右)、威力卻大大高於後者。
魯密銃的扳機和機軌分別由鋼片和銅片製成,如銅錢般厚。龍頭(火繩夾)和機軌都安於槍把上,並在貼近發機處安置一個長一寸多的小鋼片,以增加彈性,使龍頭式槍機能夠捏之則落,射畢後能自行彈起。此外銃尾還裝有鋼刃,可倒轉作斬馬刀用。《武備志》中曰:“鳥銃:唯魯密銃最遠最毒。”
張準聽完,內心歡喜,躍躍欲試的問道:“原來是國人所創,不知道生產這樣一支魯密銃,需要什麼條件?”
薛知蝶冷冷的說道:“你想自己生產魯密銃?死了這條心吧!趙士禎去世以後,魯密銃製造的工藝,就已經失傳了。除非你能夠找到魯密國本身的工匠,否則,休想!”
張準皺眉說道:“既然如此,海盜們的魯密銃,又是從何而來?”
薛知蝶說道:“當然是從土耳其魯密國購買而來。西洋商人路過魯密國的時候,從當地將魯密銃販賣到東洋。但是,你要從魯密國購買魯密銃,恐怕不容易,海盜們對於魯密銃的控制很嚴格,輕易不給它流入內地。就算是大明軍隊,也沒有裝備魯密銃的。”
似乎為了展現自己的豐富學識,薛知蝶繼續介紹,大明朝的火銃種類非常多,什麼飛鳥銃、迅雷銃、三眼銃、五眼銃、七星銃,不一而足,至少有三四十種之多。但是論威力,論射程,都不如魯密銃。然而,大明朝對於魯密銃卻是抗拒的,當初趙士禎發明可以仿製魯密銃的方法,朝廷也不重視。結果,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術,就此消失。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明軍制造武器的單位,和使用武器的單位,是完全分離的。明軍的火器,主要來自工部的軍器局,以及太監控制的內府兵仗局。而無論是軍器局還是兵仗局,都只管生產武器,生產出來以後就不管了,至於質量怎麼樣,更是無人過問。壞了,炸膛了,報廢了,都是軍隊的事,和生產單位無關。
大明朝軍隊創造了很多令人歎為觀止的世界奇觀,創造了很多輝煌的業績,但是,其中有些世界奇觀,卻是不適合拿出來顯擺的。比如說,軍隊出征之前,主帥一定要向太監行賄,才能獲得大量的精銳的武器。因為,這些武器都鎖在內府十庫裡面,掌管內府十庫的乃是太監。如果他們沒有油水,管你軍隊有沒有武器,有沒有戰鬥力。就算前線的將士全部被韃子殺光了,都和他們無關。
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軍器局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