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誠則明也】(第1/2 頁)
清華園的主體建築叫工字廳,原名工字殿。在建造之初,專供皇室貴胄別居享樂,院內曲廊縵折,勾連成一座座獨立套院。
傳聞,《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就是以工字廳為原型,可見這座庭院的盛貌。
如今工字廳成為清華大學的教師宿舍、娛樂中心、音樂室和閱報室,也用來接待重要來賓。比如兩年前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便是在工字廳下榻。
梁簌溟被安排在49號院,共有14間房子。
周赫煊來到院落裡,頓時被驚得目瞪口呆。我尼瑪,這哪裡是教師宿舍?分明就是花園別墅!
清華真是賊特麼有錢,難怪30年代北平的女學生中流傳一句話:“北大老,師大窮,唯有清華可通融。”意思是說,北大的男生暮氣沉沉,北平師大的男生窮困潦倒,只有清華的學生既有錢又有活力,適合做男朋友。
周赫煊幫著梁簌溟搬箱子安置,拎著手裡死沉死沉的,不禁問道:“壽銘兄,裡面裝的都是什麼啊?”
“先父遺稿,我正在花時間整理。”梁簌溟神情有些悲慼。
梁簌溟的父親名叫梁濟,字巨川,曾歷任前清內閣中書、民政部員外郎等職,也是一位大學者。
八年前,梁老先生快要過六十大壽的時候,突然問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簌溟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
“能好就好啊!”
梁老先生說完就離家失蹤,三天後投水自盡,留下萬言遺書:“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後讓國人共知國性乃立國之必要……我之死,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
梁老先生是堅定的晚清改革派,反對暴力革命,但後來又贊成共和。他在遺書中寫明瞭為什麼自殺,他說自己是為清朝殉葬,但絕非反對共和,只因清朝遜位讓賢后,北洋政府卻不實行共和愛民之政,國家狀況比晚清時還糟糕,所以憤慨而死。
當時正值軍閥連年混戰,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卻得不到半點好處,反而被日本取代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確實糟糕到了極點。
梁簌溟默默地把父親遺稿收拾好,突然展顏微笑道:“我相信中國會一天天變好的。”
“我也相信。”周赫煊非常肯定地說。
就在此時,吳宓突然推門而入,笑道:“壽銘,赫煊,你們看誰來了?”
周赫煊轉身一看,只見外面站著四個穿長衫的,分別是: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和陳寅恪。
還有一位李濟先生沒來,聽說是到山西夏縣考察新石器時代遺址去了。
都是神人啊!
梁簌溟抱拳問候道:“任公先生,靜安先生,鶴壽兄,宜仲兄,簌溟有禮了!”
周赫煊也連忙見禮,上前逐一問好。
“哈哈,清華園又添一位大才,”梁啟超表現得很熱情,握著梁簌溟的手讚賞幾句,又對周赫煊說,“周小友的《大國崛起》,我每日必讀,獲益良多!”
周赫煊笑道:“梁先生謬讚了,還要多謝先生為拙作題序。”
他們說得起勁,趙元任、王國維和陳寅恪卻沉默寡言,都不怎麼說話。這是性格使然,窮經皓首的大學者,一般性格都很內向,只有面對老朋友才聊得起來。
其實吳宓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只不過他身為國學研究院的主任,必須熱情接待來客。
眾人來到學校外面一家酒樓,叫了些好酒好菜,算是給梁簌溟接風洗塵,也是為歡迎周赫煊來清華園做客。
酒菜端上來,吳宓問王國維:“令公子病情如何?”
王國維一臉憂愁,搖頭說:“吃了幾服藥也不見好,我準備找西醫來看看。”
王國維的大兒子正在病重期間,如果不出意外,過兩個月就會病逝。王國維明年投湖自殺的原因很多,一是為消逝的舊文化殉道,二是由於兩位學者朋友被槍斃刺激,最後嘛,大兒子病逝也加重了他的悲觀情緒。
周赫煊突然出聲道:“靜安先生,我在天津認識一位英國醫生,他的醫術很高明,英國領事也找他看病。”
王國維擔憂兒子病情,立即說:“此事就勞煩赫煊了,北平的西洋醫生我實在信不過。”
梁啟超頓時調侃道:“你還惦記著我的腰子呢?”
“哈哈哈哈!”
眾人鬨笑不已。
卻是今年初的時候,梁啟超因尿血癥住進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右腎長了個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