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第2/4 頁)
劉文輝三人也被安排學習那些繞口的敵國語言。這還是周衛國強烈要求的,在很多次執行任務的時候,因為不懂得敵國的語言,在他們陷入被動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辦法,甚至連對手的話都聽不懂。周衛國一直很希望擁有武松那樣懂得敵國語言的部下,可惜找遍了整個林場都沒有發現一個人。
李道明今年三十歲,典型的敵國人特點,身材瘦小,各自不高,臉上連二兩肉都沒有,說起話來語速很快。因為自己曾經是敵國人的緣故,李道明一向很少說話,只有在課堂上才會顯的話比較多。看見李道明,劉文輝馬上就能想起阮紅雲了,他們都是敵國人可以說都算是俘虜,為什麼阮紅雲就不能安安分分的留在林場,那樣的話他們就不會死去。
越語其實並不難。按照歷史時代推算,越語的形成基本上就是在漢朝。而且越北因為靠近我國南部邊境的關係,與很多少數民族語言進行融合。秦漢時期,大量的漢族人口移居嶺南,為這裡的土人培養除了漢學也帶去了漢子,所以很多越語的發音與古漢語有著很大的相同。
比起越語的學習,劉文輝更喜歡叢林戰的學習。他們現在最大問題就是叢林中的生存,只要能在叢林中生存,就算是彈盡糧絕也還有一線生機。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整個部隊的安全,劉文輝對於叢林生存訓練表現的相當重視。
霍啟光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請來了一個叫胡生的人,此人五大三粗,相貌兇狠。根據傳聞顯示,胡生曾經參加過渡海偵察,在金門島上彈盡糧絕卻能活著回來,就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夠完成的事情。後來在蘇聯派住我國的軍師專家的訓練下,對於廣東、福建一帶的叢林相當的熟悉。有人對胡生做過這樣一個測試,只攜帶少量的裝備,胡生能在叢林中連續生活半年,這已經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想想。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文輝很贊成胡生的一句話。胡生曾經說:“我們中國人,是天下最會吃的民資,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有毛的沒毛的,動的或者不動的差不多都可以被我們當成食物,我們還有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那就是任何食物放在我們手裡的時候,就必須將他們弄熟。”
劉文輝仔細想過這句話,胡生說的很對,在叢林中的時候他們吃過任何可以吃的東西,野草、野果、野獸、甚至連昆蟲都沒有逃脫。熟著吃自然能減小那些東西的毒素,增加他們的口感,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為了保命,我們反而就不敢吃了。
胡生上的第一節課,便是一大箱子的田鼠,發給沒人一個,讓所有學員全都吃下去。劉文輝幾人還好說,這東西在叢林中不是沒有吃過,雖然味道怪了一點,總比那些滿嘴流出各種顏色汁液的昆蟲強得多。就是這樣的東西,讓很多人吐的一塌糊塗。
何政軍喜歡偽裝課。這是特種部隊每個人必須學會的一種手段,不但可以悄無聲息的接近敵人,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增加自己生存的機率。在軍事學院裡學習的偽裝,自然不是劉文輝他們在叢林裡的那些偽裝。我國的國土面積很大,就山地一項還要分為南北的不同,還有丘陵、沼澤、沙漠、草原。各種不同環境,不同地域的偽裝說起來就會沒完沒了。
完美的偽裝既要躲過一切觀察者,甚至是小鳥和爬蟲都不能發現,真正做到和自然融為一體,才算到了最高境界。負責訓練他們這項課程的人是一個老兵,而且還是一個老戰士。那一身兩個兜的軍裝在剛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可是真的一交手,所有人立刻就閉嘴了。
無論你做的如何完美,只要被他看上一眼,立刻就能知道你在什麼地方。然而他卻不懂偽裝,只是觀察力比常人好的多。何政軍甚至覺得,霍啟光找這樣一名教官,明顯是要羞辱自己。然而這幾個月下來,他們的偽裝技術確是突飛猛進,一個個絕對都是大事水平。
千奇百怪的訓練科目,千奇百怪的人。在劉文輝三人的引領下,特種作戰教研部的教學大綱正在編寫,很多以前從來沒有聽說或者見過的新鮮事物被引進進來。那些平時看上去都是小兒科的東西,在這裡卻能成為一道關係生死的大事。
劉文輝三人只負責提供想法和平時的訓練,至於如何練找什麼樣的特殊人才,全都是霍啟光和王全貴的事情,特種作戰研究部的人越來越多。一開始的時候,幾乎天天都有車子開進他們的小樓。或老或少,或正常或古怪的人被一個個帶進來。其他學部的教員和學員很快對這樣的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有些對特種作戰有興趣的人,偶爾還會前來參觀一下。
要不是霍啟光的明令禁止,或許這裡的學員在還沒有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