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國君,他們或許已經失去信心,習慣了。
管仲聽到這個訊息,卻沒有太多的興奮,因為他感覺到了這對男女愛情的力量,隱隱有些淒涼:如果自己是一個讀者,面對的是一本書裡的故事,或許他會為他們生在同一個家庭而感到可悲,這種愛情假如沒有兄妹的身份夾雜在裡面,將多麼偉大!可自己是一個政治家,面對的是殘酷的現實。
齊襄公也覺得自己要去面對殘酷的現實,此刻正抱著一種誰來勸我我殺誰的決心,要去和文姜相會,愛情的力量可以摧毀一切,包括捨棄江山。
這個時候,管仲那邊沒有動靜,他是聰明人,他建議公子糾靜觀其變。可是,剛直的鮑叔牙不一樣,他的內心世界特別重視國家社稷,他建議公子小白去勸諫齊襄公:“君以淫聞,為國人笑,及今止之,猶可掩飾,更相往來,如水決堤,將成氾濫,自必進諫。”別人巴不得決堤氾濫,可鮑叔牙不行,他就是那種性格,後來,管仲臨終前說他太剛直,不適合做相國,的確是這樣。
公子小白聽從鮑叔牙的建議,真的要去撞那個槍口,他也覺得保住國家社稷最重要,一旦發生叛亂,社稷可能就不存,姜氏幾百年的基業就可能毀滅。他決定去見齊襄公,勸阻那頭充滿慾望的發情野獸。
管仲聽到鮑叔牙告訴他公子小白已經進宮去勸諫齊襄公,驚訝地說:“你瘋了。”然後,嘆息地說:“如果能活著回來,就趕快跑吧。”那時候,他們還沒有正式對立,因為當時共同的對手是齊襄公。
鮑叔牙問:“為什麼?”
管仲真想打他一頓,但他也知道鮑叔牙的性格就那樣,搖頭道:“得罪了一頭髮情的野獸,它隨時會胡亂發動攻擊的。”
“是啊!”鮑叔牙站了起來。
管仲的這番話表面是出自對事情的分析和勸告,但還有另一個企圖,就是想乘機支開這個可能會與他們爭奪位子的對手,目前看,齊襄公冒天下之大不韙要去和文姜私會,國內局勢緊張,隨時有可能發生*,不管是成是敗,天下就都屬於他們的了,公子小白和鮑叔牙只能遠遠地看著。
鮑叔牙急匆匆地從管仲那裡出來,趕往宮中,心裡企求公子小白安然無事。
公子小白流亡
聽了外面那些風言風語,在宮中憋著一肚子氣的齊襄公此刻正沒地方發洩,終於碰到一個人要來阻止他,而且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弟弟,他頓時大怒,公子小白一開口,他就拿腳上穿著的木屐砸過去,喊著要殺公子小白——要是別人還就真殺了,好歹顧及是自己兄弟沒有下手。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公子小白的流亡是自身導致的,還是管仲的手筆,其實有很大的懸疑點:
其一,在那麼嚴峻的政局下,明明齊襄公是個暴脾氣,對來勸阻的人會開殺戒,公子小白那樣聰明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犯傻去撞槍口呢?必然是有人在慫恿。誰的慫恿公子小白會聽呢?當然是鮑叔牙,但是,鮑叔牙如果要勸阻,為什麼不自己去呢?他不至於笨到讓公子小白去冒生命危險,必然是有誰“啟發”“指導”了他,這個人可能就是管仲。
其二,公子小白去勸阻齊襄公,如果被齊襄公殺死,對誰有利呢?當然是公子糾,因為接下去,如果發生國內叛亂,齊襄公一死,那麼,公子糾的競爭對手就是公子小白,到時候必然是一番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在沒有發生叛亂之前,就把這個競爭對手提早解決掉,那公子糾做齊國國君的勝算就很大。根據後來魯莊公送公子糾回國的時候、管仲刻意要先除掉公子小白可以看出,管仲早就想除掉此人了。
其三,齊襄公既然當時沒有殺公子小白,說明公子小白的性命還是沒有危險的,那他就沒有必要立刻逃跑,而拱手把機會讓給別人。
後來,管仲聽說鮑叔牙真的帶著公子小白跑了,去了附近的一個叫莒的小國,就對公子糾說:“我們也隨時準備吧。”
“準備什麼啊?”公子糾不解地問。
“逃亡或即位。”管仲的兩個猜測,他的話裡把逃亡放在了前面,說明機率要比即位高一些。
公子糾還是不懂,看看身邊另一個老師召忽,召忽心裡明白管仲的推斷。齊襄公既然沒有把來進諫的公子小白怎麼樣,說明這個*的國君目前還顧及兄弟情意,沒有徹底發狂,一旦他六親不認的時候,那就要趕快逃亡。
如果說齊襄公被哪個憤慨的義士給謀殺了,或者發生叛亂,公子糾就有很大機會做國君,但這個前提發生的概念並不高,管仲這邊得做好兩手準備。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