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甜蜜,然後,就把他叫上一起去打徐國,幫著齊國向南擴張政治輻射圈。這個時候的魯莊公肯定是叫得動的,新婚的女婿還是願意幫丈母孃家做點事情的。不過,以後就難說了,很少有結婚多年的女婿還很勤勞地跑去給丈母孃家劈柴、挑水的。現在這個女婿是不用白不用,過期作廢。
由宋國帶隊,宋、齊、魯三國大軍就開到了徐國邊境,對於這次戰爭只有“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這樣一句記載,在史料上幾乎找不到關於這次征討的隻字片語。
只能從這句簡潔的記載中推斷,這次*很快就結束了,只有徐國的妥協才能如此順利。《左傳》中沒有提及徐國臣服的記載,可根據後來公元前645年,僖公十五年經中的記載,徐國當時的確臣服且加入齊國陣營:“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次意思是駐紮,諸侯駐紮在匡這個地方就是派公孫敖帶兵去救徐國,這裡要說一下公孫敖是慶父的兒子。諸侯去救徐國,說明徐國是他們的同盟。
緊接著十五年傳中又明確記載:“秋,伐厲,以救徐”。諸侯那麼拼命救徐,正說明了一點,徐國是其陣營當中的一員。
那麼,在這次*中徐國為什麼會這麼快向齊國妥協呢?分析原因有二個:一、徐國沒有強大的外援,它和楚國沒有什麼來往,因為一個在江蘇,一個在湖北,所以,沒有蠻夷來援救它,而且三大強國又是夾攻,把它逼在東面的死角,旁邊就是東海,總不能跳海。二、雖然說宋國和徐國像是一個“官方”,一個“土匪”,但是,現實裡山上的土匪和山下的官方必然會有一些勾搭,即便是敵對關係,也存在“官匪勾結”,要不然宋國和徐國之間必然年年相互侵犯,可是,這些年來,並沒有宋國和徐國的戰爭記載,由此,“官匪勾結”是成立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向西的行動
鄭國和陳國
公元前668年,成功地擺平位於淮河中下游、江蘇西部的徐國,齊國的政治輻射圈向南擴張到了淮河,管仲覺得是時候開始向西擴張,收回原先失去的西面局勢。西面的物件就是鄭國和陳國,這兩個國家有一個共同點:以前都加入過齊國的陣營。
鄭國在公元前680年,也就是15年前,鄭厲公奪回國君寶座之後,與齊國在鄄(音同娟)結盟,加入到齊國陣營中,但沒有想到鄭厲公是一個老狐狸,根本不顧齊國幫助他復國的情義,腦子裡只有利益,在公元前679年和公元前677年兩次退盟,導致齊國只能暫時放棄西面的局勢,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九年。鄭厲公已經死掉,目前是他的兒子鄭文公執政。
陳國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盟會中就加入到齊國陣營中,之後,在鄄、幽兩次盟會都有參加,最後一次合作是在公元前675年,那是八年前,齊宋密謀一起攻打魯國,當時魯國派公子結為陳國做“媒婆”,從衛國迎接新娘到陳國,結果反中管仲之計,把新娘扔在半道。但是,後來有兩個原因導致了陳國和齊國斷絕了交往。
一個是陳國的陳媯在公元前676年嫁給了周惠王,成了周王室現在的王后,陳國政府便有了自傲的心理,畢竟名聲上高人一等。而鄭國和魯國分別反動,齊國在這些問題上節節失利,威望降低,所以,陳國也就不大去巴結齊國,不是“大山”就不需要去靠。
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齊國接納了從陳國逃出來的*羽敬仲,並且封他做了齊國的“工正”,在當時的陳國國君陳宣公看來,齊國就分明是與陳國政府為敵,包庇他們要剷除的政敵。這樣一來,兩國的關係就逐漸疏遠,不往來就等於斷絕了關係,也就不在齊國的陣營中。
現在要解決鄭國和陳國的問題,管仲既沒有選擇武力壓境的方式,也沒有選擇以德服人的計策,而是選擇了利用“關係網”的方法。在整個春秋霸業的征程中,齊國的對外征服提供了很多種範例,表現出一種“隨機應變”的智慧。
其實,利用“關係網”並不是在這裡第一次使用,像管仲把哀姜嫁到魯國也是在利用“關係網”。《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傳中簡單地記載:“夏,‘同盟於幽’,陳、鄭服也”。沒有詳細說明陳國和鄭國為什麼臣服於齊國,先前也沒有*問罪兩國的記載史料,那麼陳國和鄭國為什麼突然臣服了呢?唯一的可能就是管仲利用“關係網”。
關係網的利用
先說鄭國,早期鄭厲公執政的時候,如同一隻老狐狸,狡猾地脫離了齊國的政治輻射圈,自立門戶,當時怕齊國再次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