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認定此生只適合這一職位,那麼他升遷的動力將消失殆盡,前途也將不作他想,一直自我重複,也不可能有新的進步。
上面提及的一凡、老張、老周,都為現狀不滿,都為前途沉鬱,其心氣還在,這時就要分析個人內卷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個人能力。一般說來,它包括“專業”和“處世”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能力為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能力可以讓專業能力如虎添翼。但是若只重專業而不顧人際,將難以找到用武之地;只重處世而無一技之長,終究會成為空中樓閣。只有兩者結合,個人才華才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上面提到的老張,“技工”一做十五年,可能是他上進不夠,專業能力沒有提高,也可能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導致技術性更強的工作難以插手,種種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評定職稱的機會。
推廣開來,夢想有所作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隻是空想家,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處於“內卷化效應”當中。想想看,在現實生活,哪個單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練業務,又同時精於世故呢?一個人早上出門,必照鏡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歸來,可否想到再照鏡子以正心靈呢?這面鏡子就是人的思想觀念。千百年來,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國農民代代繁衍,生活卻不見大的改變,而更要命的是,人們身處其中卻渾然不覺。多年前,中央電視臺記者去陝北,偶然間採訪一個在黃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這樣一段“經典對話”: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呢?”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麼呢?”
“放羊。”
小孩幾句話勾勒出了一種“內卷化”生活狀態,這無疑折射出當時許多陝北農民的思想觀念,多少年來農民的生存狀態沒有發生什麼改進,其原因在於他們壓根兒沒想過要改進。思想觀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內卷化模式的第一道關卡就變得非常困難。
而對於整天忙碌於工作的人們來說,雖然沒有站在黃土地上守著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如同那個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於現狀,對職業沒有規劃,對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結束就是生活,生活過後接著工作,對內卷化聽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滯不前。
因此,生活陷於內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進觀念,而相比之下,那些成功人士則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則內卷化的後果往往更為嚴重。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都只能做一個小老闆呢?並非他不想做大做強,而是思想觀念停滯在小的層面。
小老闆需要精明,大老闆不僅需要精明,更需要氣度。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民營企業紛紛進入多事之秋,多少知名企業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思想觀念停在原地。面對與國際化接軌、現代化生產的大趨勢,這些老闆還在用農民的思想進行管理。市場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倒閉自然屬於必然。
總之,一個人要擺脫內卷化狀態,首先要有上進的志氣。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純熟。精益求精,發揮到極限,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功夫努力鑽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訓,這些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處的人際環境。尤其是在企業這個大舞臺上,自己與同事是琴瑟相和,還是涼若秋水?自己在領導那裡,是青睞有加,還是可有可無?要切記,走出職場的內卷化,要靠自身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強烈的求知慾望和頑強的上進精神。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現自我、超越自我,從而使得職業生涯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
如今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錯綜複雜,如果你的職業生涯停步不前,那就意味著倒退。內卷化對每一個人的資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時間、精力和意志。因此我們只有充分發揮自我的力量,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內卷化的泥淖,為自己的職業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沉沒成本——覆水難收不必收(1)
有一位老人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古董,一旦碰到心愛的古董,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想方設法把它買下來。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場上發現了一件嚮往已久的古代瓷器,就花了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了下來。
他把這個寶貝綁在腳踏車後座上,興高采烈地騎車回家,誰知由於瓷瓶綁得不牢,在途中從腳踏車後座上滑落下來,“咣噹”一聲摔得粉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