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青山,走我們過去到那家坐坐,讓我們在接受一回教育。”說完司南就走在最前面,往仝鎖子的家裡走去,後面是幾十人的隊伍,隊伍裡都是十多、二十歲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臉上無不流露出凝重和思考的神色。
………【七二章 逆天改命】………
五四運動的出現是必然的,巴黎和會上中國的慘敗,是國家實力羸弱**裸的表現。在暗訪途中,司南一行人也密切關注著國內的訊息,一行人在樹下、山前、茅屋裡、驛道旁都留下了激烈討論的身影。
如同仝鎖子家的境遇一樣,中國又何嘗不是因為貧弱而備受欺凌呢?幾十人的隊伍在這一路上,逐漸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欲求民族自立,先樹自強之心;欲求國家富強,先興強工之策;欲洗百年羸弱,先正教化之道;欲血諸多恥辱,先建自醒強軍。所以這一路上,他們已經先後將數百名幼小乞丐收攏,讓警衛帶回周至撫育。像仝鎖子這樣的青壯,不是吸收進入軍隊,就是編入工程公司。
暮色將至時分,周至縣城終於遙遙在望,歷史一個半月的暗訪只得匆匆結束,因為水庫後天就要竣工了。
學堂早在十多天之前就已經竣工,現在正緊張的晾曬和裝修,數百間寬闊的教室和實驗大樓、實習基地,以及藏書十餘萬冊的圖書館,放在後世也許只是很普通的規模,可在這個時代的西北,卻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筆。
在有幾個月,學堂裡就將坐滿各地前來求學的學子,擁有數百位捷克和國內學者的學堂,在西北乃至整個中國,都將是學術聖殿的所在。
周至的大學城,與以往獨門獨院的院校不同,教室將採用合用的形式,原先計劃的農業、機械學堂和後來又增加的財經、交通學堂,將合用這數百間教室,由各個學校根據課程安排,爭取最大限度的使用教室資源,未來還將擴建更多的教室。
教學區沒有圍牆,四周僅有低矮的灌木和花牆,圍牆僅僅出現在擁有較大價值的實驗、圖書和研究場所,住宿區也同教室一樣,是統一規劃在一起的。僅僅大學城規劃的佔地規模就達6000多畝。
學堂的初步建成,讓這些閒的都有些發黴的教授和學者們一個個眉開眼笑,這會一大幫子教授和學者們正在教學區興奮的看東看西,幻想著開課時的盛景。幾所學校的牌照在周學熙去北京的時候已經幫忙辦下來了,由於是企業辦學,所以並沒有獲准使用陝西或者西北的字號,一律是以長城開頭。四所學校分別是長城農業、工業、財經和交通學堂。
這與司南預想的校名多少有些差距,不過倒也不錯,更符合現在的實情,畢竟未來還得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隱忍。
學堂的竣工典禮將與開學典禮一塊舉行,同時落戶教室區四個方向的,還有四座雕像,分別是神農氏、魯班、祖沖之和詹天佑,這四座雕像分別象徵著農業、工業、財經(算學)和交通,這個想法是司南在聽到詹天佑逝世的訊息後萌發的。
全國性的南北議和因為巴黎和會的失利暫時停止,陝西的和談在4月中旬則達成一致,靖**在司南答應援助部分槍械的前提下,只保留渭北高陵、三原、富平、涇陽、白水、澄城、同官(今銅川)、耀縣八縣地盤,陝西開始發力建設。
五四浪潮對北洋集團的衝擊是巨大的,率先向國人批露和談失敗的是北京《晨報》的林長民,一篇《外交警報敬告國人》,證實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訊息。從3日開始北京各大學堂的學生代表就集會商議,在4日齊集**舉行學生界的大示威。同時通電各省於5月7日舉行全國遊行示威運動,隨即罷課、罷工浪潮席捲全國,向政府請願內懲國賊、外爭主權。
陝西學界和報界也紛紛相應,5月12日在軍警的護衛下,省內學堂教師學生、文化界等開明人士沿長安大街遊行示威,並向省政府和督軍府請願。
就連陳樹藩力主創辦的“公意報”也發文疾呼拒絕簽字、懲賊爭權、自醒自強,整個5、6月間,全國一片抗議之聲,可這些有什麼用呢?
5月中旬,天津大公報的胡致之收到了一封來信,開啟來信胡致之看到的是一篇投稿,投稿的題目是:“冷靜認識和談、自醒自強自救。”這份投稿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也沒有鼓譟人心的反抗,而是實事求是的分析了和談中中國的地位,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是東方最後的一個被殖民大國,這份巨大的利益列強沒有任何理由放棄。
文中從1940年鴉片戰爭談起,洋洋灑灑幾萬字,詳細列舉了歐美列強在近百年裡從這個早已內亂不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