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不時地有一兩顆打著轉飛迸過來炸在身邊。此時鞭炮聲達到了高潮,整個城市陷入了火光電石之中。接著我又把禮花放上了天,我摟著久美子一起抬頭仰望,久美子此刻也忘記了拍照,痴迷地捂住耳朵望著曼麗的夜空。
初一早上七點剛一過全家就起來了。見了父母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給他們拜年,然後“索取”紅包。母親早就準備好了一個大紅包給久美子,經過我的百般要求才順便給我也包了一個薄薄的信封,總比沒有的強。
“過年好”這三個字的發音久美子發得是字正腔圓,這都是我特訓的成果。餃子,自然還是餃子。母親把半夜包好的餃子下了鍋,又是一頓。在飯桌上她向久美子學起了日語“過年好”的說法,可是怎麼練也說不好,就像有半拉餃子含在嘴裡一樣混淆不清。
“太長了,太長了。過年好的日語說法怎麼這麼的長。”母親不得不中途放棄。漢語是一個音一個字一個意思,而日語往往是一個字是由多音節組成的,所以說起來自然要長。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起日本人的名字。複姓這東西中國也有,但畢竟少之又少。當代中國人又沒有了字和號,光是一個孤零零的名,不是三個字就是兩個字。而日本人的名字,四個字、五個字的都很常見,甚至有六個字以上的。同日本人打交道以來我一直有個感覺,尤其是交換名片時,瞅著名片上那一行的漢字我就心中不服。
這漢字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我們中國人,包括朝鮮人、韓國人、越南人等這些同樣受古代中國影響的國家的人現在也都是中國式名字,兩個字或三個字;憑啥單單就日本人比大家多,一寫起來好幾個,在亞洲的漢字圈裡顯得特立獨行,籤起名來最費時。真實的情況我沒有考證過,光知道普通的日本老百姓有名字是明治維新之後的事情,是明治天皇限令他的子民自己起的,所以日本的姓氏特別多,好幾十萬,叫啥的都有。我認為可能是由於日語的發音是多音節的緣故吧,所以用漢字表示起來得好幾個字;要麼就是出自日本人勇於創新的特點,在中國式名字的基礎上“改良”了。
“久美子,你們日本人說話肯定很累吧。”
“嗯?”久美子不明白母親為何如此說。
“你看同樣一個字我們發一個音,而你們得說好幾個音。那麼同樣一句話、一個意思你們就得說我們的好幾倍,多費口舌啊。”
“你別僅憑著自己的想法就往上靠,那是一回事嗎?”我替久美子回答好奇心旺盛的母親。
“怎麼不是一回事!”
“日語是久美子的母語,你聽起來覺得挺長挺累,人家說起來可沒那感覺,和咱們一樣。日本人說話累是累在敬語上,見到什麼樣的人得說什麼樣的話,那腦子得隨時轉換,還不能說錯,那倒是挺累的,是吧?久美子。”
久美子點點頭表示同意。當然母親可不知道敬語是為何物,想追問下去卻被父親阻攔了,催促她趕緊把餃子吃完,收拾完畢還得趕往兩百公里之外的父親的老家呢。
今天要去父親的老家,要在那裡睡兩夜。父親的老家是實打實的農村,遠離海邊,所以村裡的鄉親們多以種地養殖為生。地裡種的主要是玉米,再就是蔬菜大棚;而近年來鄉親們的主要求生手段則轉移到了種植果樹上,蘋果早已不掙錢了,紛紛改種了桃樹、梨樹,倒也一年比一年買得好,收入也提高許多,就連村裡那條萬年不變的土路也變成了柏油馬路,蓋起二層小樓的人家也越來越多,除了農用機車外,養得起轎車的人家也在增長中,前景堪稱美好。鄉親們的幹勁越來越足了,許多在外務工的人也紛紛回到了家鄉,準備利用好政策好好發展一把,尤其是很多二十多歲的原本在城裡打工的年青人也回來了,村子中重新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我的二弟便是他們其中的一個,現在已經跟著親戚幹起了運輸活計,買了自家的半截子拉貨車到處送貨,活兒是幹不完的幹,收入比在城裡打工時的每月一千剛出頭要強多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天努力起來很有動力,也有奔頭。說是最近也找了個物件,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正為婚禮做準備呢。
父親早就想回老家看看了,只是苦於平日裡的瞎忙和疲於奔命,這春節假期早就期盼已久了。他是從那個曾經偏僻荒涼的小山村走出來的,對於家鄉心中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真誠地盼望家鄉的鄉親們能生活美好,日子過得紅火,即使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光在一旁看著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那份感情絕對的不摻假。
在高速公路上飛奔了一個多小時後下了路口,進入了父親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