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苦戰(第1/3 頁)
“此番,只怕有一場苦戰!”
曹操在自己的心中暗道,說起來,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指揮大軍,雖然中平元年他也曾出任騎都尉,帶著漢軍騎兵參與剿滅黃巾兵,但那是在皇甫嵩已經帶兵橫掃戰場的情況下,他那個時候,能做的事情,也就僅僅是跟在大隊人馬的背後撈點軍功,順帶著仰視那位國朝名將的凜然風姿。
所以,這一次對戰兇名昭著的西涼兵,說曹操內心不緊張,那不過是他表面裝出來的罷了,曹操不能讓他身邊的親衛包括自己的從弟曹洪看出,他原先紋絲不動的心中也不覺升起了絲絲懼意。
曹洪此刻確實沒有注意到曹操,他的眼睛全盯著對面列陣大步逼近的西涼兵身上,在他看來,這些兇名昭著的西涼兵,如果下了戰馬,原來也不過如此,跟自己身邊的這些新卒,也沒有任何兩樣,都是一樣舉著長矛,帶著弓箭,比起西涼兵剛剛趕到戰場時,那種千軍萬馬奔騰而至的聲勢,可要小得多了。
當然,這也僅僅是新卒在戰前的個人臆想而已。
一經接仗,在中軍前面指揮人馬的曹仁和曹純兩兄弟,頓時感覺到了壓力倍增,王方帶著不足千人的西涼兵,雖然都下了馬,但是那種大步衝鋒、陷陣破敵的衝勁依舊勢不可擋。
關西長矛是三輔之民用來抵抗羌人騎兵的產物,所謂寸長寸強的道理,在兩軍鏖戰之時,長矛相互突刺之間,最能夠體現出其巨大的威力。
雙方密集的長矛一陣對刺之後,西涼兵的關西長矛因為超過兩丈,每每都能率先刺中一排曹軍,而曹軍後面拼命補上的長矛手,在和靠近的西涼兵的對刺中,同樣落於下風,西涼兵的甲杖不見得就比這些最前排的曹軍精銳要好,但是他們卻更能發揮長矛陣的優勢,突刺時聚集的矛頭總是曹軍的一倍以上,所以一陣攢刺過後,倒下最多的總是曹軍士卒一方。
而且西涼兵突刺曹軍士卒時,一般不會直接刺擊曹軍士卒的胸口部位,而是挑曹軍士卒的腹部、胯部及以下等部位刺擊,這些地方既不容易被對面密集的長矛格擋住,也沒有像胸口一樣,有厚甲葉抵擋,一經刺中,就能夠很快地抽回長矛,進行下一次齊刺,不會出現被甲葉和骨頭卡住鋒刃的情況。
雖然被刺中的曹軍士卒不會即刻斃命,但是大面積受創和大量出血,卻足夠讓這些曹軍新卒忍受不住,立即失去戰鬥力,對於這些哀嚎著倒下的曹軍士卒,西涼兵的長矛前鋒依舊面無表情,繼續前進,而把重傷的敵人留給後面同袍的長矛。
因此,曹仁所部在和逼近的西涼兵的突刺過程中,廝殺極為慘烈,幾乎是幾條曹軍士卒的人命才能夠換來一條西涼兵的人命。
僅是曹仁所見,一名當先的西涼兵就持矛和身邊的同袍接連刺殺了三名曹軍,若不是因為被刺殺的第三名曹軍士卒臨死前,突發狠勁,狠狠攥住了對方的長矛,只怕那名西涼兵還輕易不會被其他曹軍刺死。
即便如此,那名刺死西涼兵的曹軍士卒,很快也就被從上空拋射下的箭矢射中,還來不及抽回自己手中的長矛,就直接倒在了戰場上,然後被前進的西涼兵順勢吞沒。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正面對戰的陣線屢屢可見,西涼兵的陣型比不上曹軍的密集,人數也比曹軍的數量少,弓箭手的射程也沒有遠於曹軍,但這些西涼兵都是在久經戰場的老兵,他們的戰法嫻熟,經驗老到,比起以新卒居多的曹軍而言,無疑是佔據了絕對的對陣優勢。
幸好,曹仁年少之時,就帶著一群輕俠、惡少年在淮泗之間縱橫,多少也是見識過小規模的兵卒械鬥,親自下陣嘗過鮮血的人。
他也給自己留下一兩招應付危機的後手,在己方的長矛手對刺不過對面的西涼兵,中軍支援過來的弓箭手也在拋射的過程中,被對面密集的箭雨,壓得抬不起頭時,曹仁果斷地將那些由平素裡最悍不畏死的輕俠、惡少年組成的輕兵提前派出出去。
這些輕卒,雖然身上多數不著片甲,但與前排的曹軍士卒相比,身上的殺氣卻還要盛上幾分。他們都是手中沾過鮮血的亡命之徒,跟著曹仁在淮泗流竄之時,過的就是刀頭舔血的日子,如今投入軍中,和良家子修習陣戰之法不同,習慣的依然是遊俠械鬥的方式。
這種憑藉血氣之勇的打法,雖然與強調號令森明的大軍正陣格格不入,但這些遊俠兒、惡少年勝在悍不畏死,與人短兵相交,往往而且透過搏命取勝。
曹仁在之前就考慮過正面陣戰,自己所部的新卒打不過西涼兵這些百戰老卒的情況,因此他將遊俠兒、惡少年中的翹楚悍勇之人,編成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