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渡河趨敵三司馬(第1/3 頁)
第二件事,則是為接下來征討白波的大戰作準備,閻行根據從徐榮那邊學到的西涼軍簡便的軍令,再和戲志才一同動筆,擇優去劣,並徵集了其他武人軍吏的建議,共同修訂了一套簡便易行的《步戰令》。
何謂步戰令,這即時涉及到眾多作戰的軍令法則。
閻行在修訂完了《步戰令》之後,親自派人在諸軍營中宣讀,由軍司馬,到什長、伍長,都需要了解這一些軍令法則,這才能夠保證在戰時,這一支由各方兵馬糾集而成的軍隊,是一個號令森明之師。
內容涉及到了“嚴鼓一通,步騎悉裝,再通,騎上馬,步結屯;三通,以次出之,隨幡所指。旗幡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麾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
“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隊率殺之。督戰部曲,將拔刃在後,察違令不進者斬之。一部受敵,餘部不進救者斬。”
“臨戰,皆無喧譁,明聽鼓音。兵弩不可離陳。離陣伍長、什長不舉發,與同罪。無將軍令,妄行陣間者斬。吏士向陳騎馳馬者斬,吏士有妄呼大聲者斬;追賊不得獨在前在後,犯令者罰金四兩;士將戰,皆不得取牛馬衣物,犯令者斬。”
“進戰,士各隨其號;不隨號者,雖有功不賞。進戰,後兵出前,前兵在後,雖有功不賞。”
······
軍令已敘,大戰也即將來臨。
初平元年,時間進入十月份,隨著天氣的逐漸轉涼,沉寂了一個多月的河東地,再次迎來了金戈鐵馬之聲。
閻行在整訓兵馬、加固城防、安定民心、招撫流民之後,開始籌備進攻臨汾之事,校閱過後的兵馬以徐晃所部為最優,因此徐晃被任命為進攻臨汾的前鋒。
但汾水西岸白波軍的臨汾守將李樂也不是個庸才,在襄陵白波被閻行伏擊擊敗後,面對西涼軍的兵鋒,臨汾城首當其衝。
而且如今的郭太正率領著白波軍的主力,圍攻皮氏,因為皮氏城計程車卒堅守禦敵,加上後續牛輔還派遣了兵馬前往支援,因此皮氏城久攻不下,把白波軍的主力拖在了那裡。
因此,白波渠帥之一的李樂只能夠憑藉自己手中的兩萬兵馬防守臨汾城,並且其中的老卒只有四千多人,於是李樂有了襄陵白波軍的前車之鑑,不僅將佯攻的兵馬撤回,而且開始反過來,開始對汾水沿岸嚴防死守起來,企圖阻止西涼兵的渡河。
徐晃帶兵多次企圖強渡汾水,但怎奈對岸的白波軍人數眾多,對河岸的把守也是縝密,因此徐晃最終沒能夠強渡過去,只能夠隔著汾水,紮下了兵營,和對岸的白波軍隔水對望。
這種對峙,最為考驗敵我雙方的軍需後勤,閻行現如今已經掌握了絳邑的大權,因此供應軍需的輜車沿途絡繹不絕,並且為了協助徐晃所部的進攻,閻行還將曹鳶、翟郝另外兩個別部司馬的部曲,盡數派了出去,準備會攻臨汾城。
迫於對岸西涼兵增兵的壓力,隔河對峙的李樂作為防守的一方,為了保證陣線的穩固,也不得不一再增兵,最後在汾水沿岸駐紮了一萬五千兵馬,在臨汾城中只留了五千兵馬。
並且李樂本人也親率四千老卒,屯駐在汾水西岸邊,親自抵禦在對岸蠢蠢欲動的西涼軍。
不過這段日子以來,原本一直企圖強渡汾水的西涼軍卻反而安寂下來,雖然每日都會派出兵馬,裝成強攻的樣子,擾亂白波軍計程車卒休息,但實地裡卻以此來調動西涼軍的兵馬,進一步勘測水文,窺探對岸白波軍駐兵的破綻之處。
李樂雖然沒有完全看出對岸西涼軍的打算,但為了謹慎起見,他還是多派了不少兵馬不分晝夜、流動巡視,以防止西涼軍偷渡汾水,繞後襲擊自己的臨汾城。
雙方的兵馬就這樣隔著汾水對峙,就像兩頭犛牛互相將牛角抵在對方頭上一樣,小心翼翼地試探進攻,隨時準備趁著一個有利的時機,將對方拱倒在地上,進行開膛破肚。
···
“快,跟上!”
孟突此時正組織著身邊的騎兵,涉水過河。他和翟郝帶著所部的西涼騎兵,來到了這一段汾水的下游地段,準備泅渡過河。因為汾水的豐水期已經過去,他們所部精良的騎兵,抱著馬脖子,可以驅使馬匹涉淺水而過。
而今夜,月黑風高,註定就是一個廝殺的好契機。
這一段汾水的水文並不複雜,又有了夜色的掩護,因此西涼騎兵的動作不慢,為首的幾騎西涼騎兵已經泅渡到了河中央,孟突跟在後面,看著順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