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為用其勇暫寬行(第2/3 頁)
,他很快就看出了對方王匡軍隊的致命弱點,併為李傕、郭汜、樊稠三位校尉,謀劃了一出聲東擊西的計謀。
於是,三校尉在原本對峙的敵我基礎上,突然大肆增兵河陽,彷彿想要從此處渡河一樣,猶如驚弓之鳥的王匡連忙也跟著增兵往河陽一處防守。
而成功調動對岸守軍後,西涼軍利用了己方多騎兵的優勢,長途奔襲,轉而從小平津的渡口渡過大河,直接進攻王匡的大營,王匡的兵馬被調往河陽方向,倉促之下,根本來不及回防,於是在敵眾我寡之下,一場針對河內兵馬的屠殺就迅速展開了。
戰後,王匡的泰山兵和河內郡兵,都折損殆盡,若非河內郡中,還有袁紹的渤海郡兵和韓馥派出的州從事率領的冀州兵馬在堅守城邑,只怕整個河內郡都要淪陷在西涼軍的鐵蹄之下。
不過,元氣大傷的王匡也再難威脅到雒陽的董軍,而各懷心思的袁紹和韓馥,也不願意消耗自己的勢力,幫忙補充恢復王匡的兵力,加上因為王匡在任期間,對待河內計程車民也是大肆壓榨,盤剝財貨、糧草以充軍需,因而他戰敗後,河內的人心愈發動盪,王匡的統治也岌岌可危。
內外危機屢至,王匡在河內郡再也難待下去了,一氣之下,他也與袁紹等人決裂,帶著少量殘兵,自奔老家泰山郡而去,脫離了聲勢已經衰頹到了極致的討董聯軍。
反觀董卓一方,前方的董軍連戰連勝,就連胡軫那場徒勞無功的襲擊,也被他粉飾成一場小勝。因此,董卓的聲望也再次如日中天,依附他的幕僚、朝臣,也有不少上躥下跳,攛掇董卓進位太師之位的。
漢家故事,無功不得封侯,非宗親劉姓不得為王。這是前漢高祖皇帝和群臣斬白馬,立下的盟誓,雖說無功不得封侯,這一條盟誓,到了如今的世道,已經被破壞得七七八八了,一些皇帝的寵臣,如十常侍之類的,都能夠被粉飾成立下大功勞,混上了列侯的顯赫位置。
但非宗親劉姓不得為王,卻是一條歷代皇帝都恪守的盟誓,哪怕荒淫如靈帝,也從未擅自封王,“唯名與器,不假於人”這是一個帝國能夠江山永固的原則之一,白馬盟誓防備的就是權臣竊位,窺覬漢家的天下。
不過董卓這個“王”雖然封不了,但是卻並不阻礙他這位權臣的晉升之路。太師這個職位,雖不是王爵,但卻是位於諸侯王之上,若是董卓進位太師,那他就真真正正實現了名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連年紀尚幼的天子,都要小心翼翼接受他的敦敦教誨。
在前方捷報連傳和董卓進位太師的大局上,牛輔這一邊的河東戰事儼然也成了一個關鍵的要點,若是河東北境淪陷於白波賊之手,那不僅會影響到雒陽的戰事,而且還會影響董卓的進位太師之路。
想到自家婦翁滿臉怒氣,怒髮衝冠的模樣,牛輔內心頓時就是心驚膽戰,他可不想,被董卓當成了一名不知兵的普通將校,然後調回長安去,在朝堂上混一個清閒職位,和那些坐而論道的朝堂士大夫一樣,泥古不化,然後在家面對那個悍妻董氏,唯唯諾諾、敢怒不敢言。
如今卻正好,閻行的善戰,能夠極大地讓他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因此,牛輔對待那些流言蜚語,一反常態地採取包容態度,依舊想要重用閻行。
直到平定肆虐河東的白波賊為止。
不過,牛輔雖打算繼續重用閻行,但他跟隨董卓畢竟也有些時日了,駕馭人心的方法多少知道一些,他也知道閻行擅自做下的那些事情,可大可小,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從小的看,這只是一名軍中悍將的跋扈行為,但從大處看,就是一名心懷不軌的將校在打壓異己,結黨營私了。
想到這裡,牛輔開口對著閻行笑道:
“彥明,襄陵、臨汾兩地的戰事,本將已經知曉,多虧了你的及時馳援,這河東一地,才又轉危為安,全河東之功,彥明可居首位矣!”
這麼露骨的試探,閻行一聽,就知道牛輔對自己終究還是放心不下,於是他連忙說道:
“還是多虧了中郎將的運籌帷幄,若不是中郎將駐軍安邑,安定後方,前方將士們又如何能夠奮力殺賊,盡忠報國,先前若非中郎將急遣屬下馳援絳邑,屬下又如何能夠擊敗白波賊寇,此皆中郎將運籌之功也!”
“哈哈。”
牛輔聽完閻行恭維的話語,他心情也愜意多了,老不客氣地笑了兩聲,就絲毫不臉紅地接受了,這原本也就是他給董卓的捷報上要寫的事情。
只是他笑完之後,想起了還盤踞在河東北境的白波賊,又開始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