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點兵(第1/2 頁)
閻行自覺受益匪淺,不是沒有緣由的。他雖然重生之後,專攻騎射武藝、兵策史書,但卻是缺少統領大隊兵馬作戰的經驗,而這一些,身為跟隨董卓征戰多年,每每獨領一軍,屢立戰功的徐榮的身上都具備。剛剛徐榮發號的軍令中,雖然沒有複雜、高深的戰策戰略,但在閻行看來,這無疑是極其高明的戰術了。
軍爭之法,號令為先。徐榮將自己的部下打造成一支令出必行、號令森明的軍隊,再加上西涼兵馬原本就具備的驍勇善戰,試想一下,這樣的一支軍隊,所向接敵,又怎能夠不屢立戰功、決勝疆場呢。
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些軍令看似沒有按照兵書上所說的那樣,佈下甚麼十大陣法還有分進合擊的戰術,但卻是將西涼兵的攻擊強勢發揮到最大化。
每一條軍令閻行品味起來,都感覺到了徐榮這等宿將實戰和兵法磨合之後,顯現出來的智慧所在。不管是進軍接戰,還是撤軍後退,徐榮的佈置上都暗合兵法之道,但又留出了足夠的指揮餘地來供自己隨機應變,應付戰場上突發的狀況。
比如,新兵接戰在前,老兵壓陣,能夠在維持陣型穩定的情況下最大化地發揮全體兵馬的實際戰力,撤退之時,新兵先行,老兵斷後,經歷多次戰陣的老兵意志堅定,能夠且戰且退,維持著大軍撤退時的整齊有序。再加上兩翼騎兵的假裝進攻襲擾,大軍哪怕在撤退之時,也能夠做到是前後皆銳,不把空虛的後背露在敵人的刀刃之下。
妙用兵法,給戰場應變留有餘地,不死拘於古陣法、計策謀略之中,臨陣將歩騎合擊的戰術運用精熟,能夠做到這些,在戰陣上打敗仗的機率就會降低到很小了
閻行心中感慨今日受益匪淺的同時,隨著徐榮的軍令即下,營中校閱的時間也已經接近,眾多將士也都被甲持兵,排成行伍在營中的校場中等候已久。
徐榮帶兵用兵一向雷厲風行,他在接著分配完各部曲的任務之後,就帶著眾多將吏,退帳往新修建的觀武土臺走去,而帶兵的將吏在得到命令之後,也紛紛整頓兵甲,出帳騎馬,前往指揮自己的部曲進行演武校閱。
李蒙、王方、徐琨、閻行皆有接到各自的任務,閻行接到的是帶領歩騎護衛軍陣左翼的任務。
於是隨著徐榮在觀武臺上就位,諸位迴歸自家部曲的將吏也開始聽從中軍的號令旗幟行軍,先是整頓陣型,齊步緩進,緊接著是舉旗應旗,士卒大躁,準備接戰。後面就是驍騎出陣,各部曲依次進擊,鑿穿敵人的陣型,兩側的騎兵迂迴包抄,將賊人伏擊殲滅。
一時間,士卒的呼聲如雷,歩騎令下俱發,揚起的飛塵隨著喊聲聲湧動,步卒手持關西長矛在前行的刀盾手的掩護下,冒著箭矢衝鋒上前和賊人接戰,兩丈長的關係長矛在徐榮麾下的那些秦胡兵用來,那是熟稔精湛,長矛如林而進,不斷突刺衝鋒,將賊人中間的精銳兵馬死死纏住,利用長矛的優勢讓他們死傷慘重。
而兩翼的騎兵,很快就迂迴發現了被纏住的賊軍的漏洞,交叉衝擊,殲滅敵人的薄弱兵馬,進一步地包抄敵人。雖然這一些,都是徐榮在模擬指揮作戰,校閱兵馬,敵人也是一些草人、木靶子。
但是徐榮透過校閱看來,他的這些兵馬無論老兵、新兵還是非常不錯的,徐琨、李蒙、王方麾下多是跟隨自己的百戰老兵,精銳自然是不稀奇的。但閻行手下那些初來乍到之時還是烏合之眾計程車卒。
現如今,已經在不斷訓練之下,換了一個新容貌,也可以稱得上是敢戰計程車卒了,徐榮在將臺之上,看到這些,也是暗暗心驚這個被自己私下稱為“梟桀”的手下的學習和進步能力了。
若是在校閱之時,能夠在奔進若雷的聲勢中,穩穩地能夠做到不動如山、侵略如火的技巧和本事,那麼就算是真正禦敵,他麾下的這些士卒們,也多數能夠照樣鼓起膽氣,應對敵人的攻擊,再配合上西涼鐵騎的勇猛,自然是無往而不利。
···
隨著校閱演武的結束,看完了整個過程的徐榮沉吟了一會,就召集這些驍勇敢戰的部下再次聚集,李蒙等心腹都知道,這是徐榮校閱完營中兵事之後,準備確定誰帶領兵馬匯合其他友軍前往河東討伐百波、匈奴了。
他們連忙再一次聚集到了徐榮身邊,徐榮也不隱瞞,在談完校閱之事之後,很快就說出了在今日校閱兵馬的內層意思,當他說道要派出一支偏軍匯合友軍前往河東剿滅白波、匈奴的時候。徐琨很快就出列請戰了。
徐琨請戰眾人並不稀奇,徐琨雖說是徐榮的侄子,還沒過繼,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