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雒陽見聞1(第1/2 頁)
本朝的京都雒陽也是一座古城,因其位處洛水之北,水之北為陽,是故被名為“洛陽”,因位居天下之中,早在西周時便是名邑了,歷經東周、戰國、秦、前漢、本朝六代而不衰,而且歷朝歷代對之皆有修繕、擴建,而漢以火德,本朝繼承前漢國祚,而非更替天命,所以定都洛陽後,就把“洛”字改為了“雒”字,因稱“雒陽”。
東漢建都雒陽,因為沿襲了“大都無城”的影響,所以雒陽城只有內城,沒有外郭,只有在本朝初年引雒水繞雒陽城修了一道自西向東、從北邙山山麓經過的陽渠。陽渠既是雒陽的護城河,又解決了雒陽城內的供水,在外接納谷、瀍二水,灌溉伊洛平原,至偃師復注雒水以通漕,溝通了大河、雒水的漕運。
閻行帶著甘陵、馬藺、閻興、周良等人,走馬沿著這條陽渠行走在雒陽城的郊外。董軍大部兵馬趕到之後,就駐紮在城西,城西多皇家圓苑,諸如沿襲長安的上林苑,還有修建有裸遊館的西苑,以及顯陽苑、平樂觀、白馬寺等,都在城西近郊。他們從城西沿著陽渠走,雖然經過的地方是雒陽的城外,但所到之地也是人煙稠密之處,因為陽渠之內就相當於外郭區,所以雒陽城外散落了唐聚、上程聚、蒯鄉、圉鄉、士鄉聚、褚氏聚等諸多鄉聚,看著車馬絡繹不絕、行人來來往往的繁榮熱鬧景象,眾人的心情也漸漸舒暢了一些,開始加快馬速,往城北的北邙山而去。
北邙山作為南山的餘脈,崤山的支脈,位於雒陽之北、大河以南,東西橫旦數百里,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巍峨連綿,甚是雄偉壯觀,東周、本朝的帝陵多修建在這北邙山的中段和夾河段,取高屋建瓴之勢,吸取日月精華,俯瞰著這天下之中的雒陽城。
閻行帶著眾人駐馬北邙山山上時,他也同樣在俯瞰著這座矗立在伊洛平原、伴隨漢帝國安享了兩百多年太平日子的雒陽都城,從山上往下看,眼光可以越過巍峨雄偉的城牆門樓,望到城內的宮殿和門闕等高大建築。遠望去,明峻高聳,銜接雲霧,隱隱有要與天相連的趨勢。
俯瞰全城,能與之比肩的也就只有城北幾處裡中修建的豪華府邸了,據說那些事昔日權勢滔天的十常侍的私人府邸,他們常居宮省之中,所以得勢之後也極力將自家的私人府邸營建得像皇宮宮殿一樣富麗堂皇,為此據說還引發了一段宮省之中的故事。
孝靈皇帝原先也不過是河間國世襲解瀆亭侯的一個漢室宗親,後來因為桓帝無子,他才被外戚竇家選中,從河間被迎到了雒陽即位天子。因為不是生長在宮省之中,自幼也沒有接受過皇室儲君的教育,所以他性格跳脫,耽誤政務而喜好遊玩,在西苑修建裸遊館,在宮中營造市場,活生生將宮省的的帝皇生活過成了在河間國飛鷹走犬的解瀆亭侯日常。
因為不喜宮省的拘束煩悶,孝靈皇帝原本還打算登高望遠,可是諸位中常侍的私人府邸修得和皇宮的宮殿一樣富麗堂皇,害怕被天子登高俯瞰全城之時一眼就能望到,所以就竭力勸說天子不要登高望遠,還搬出了“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理由來勸說靈帝,靈帝因此也就不再有此打算。
所以當閻行看到這些可以媲美皇家宮殿的私人府邸時,就想到了不久前剛剛全軍覆滅的宦官一黨,他們已經身敗名裂,昔日苦心營建的府邸和搜刮而來的財富,不知道是流入了動手誅滅宦官的黨人亦或者北軍手中,還是又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董卓給蒐羅一空了。
只是這些府邸,不管他換了主人沒有,或者他的新主人是權貴、富戶,都終究是要覆滅在即將到來的帝國分裂之戰中。閻行依稀還記得,董卓撤退雒陽,遷都長安之時,在臨走前還一把火將這座都城付之一炬,也就是說這些宮殿、府邸,大多數都是轉眼消逝,難逃紅蓮燎天的劫難。
想到這裡,閻行也再次回顧起自己未來的謀劃,依附董卓進入這場群雄逐鹿的戰場,再伺機吞噬轟然倒塌的董家權貴遺留下來的巨大政治、軍事財富,作為自己的立身亂世之基。這說起來容易,但實施起來卻是千難萬難,如何借力,何時脫身,如何脫身,又如何汲取這董家遺留下來的巨大權勢和財富,無不不是需要步步為營,千方百計,才能夠達到的。
他若有所思地俯瞰著山麓之下人煙稠密的鄉聚人家、巍峨雄壯的城牆宮闕輪廓,還有那象徵著這個時代最強權勢的皇宮宮殿上方,對接下來拏風躍雲、群雄並起的亂世既有期待,也有一絲隱隱不為人知的恐懼。為此他突然指著那山麓遠處的宮殿上空,似乎在自問地說了一句。
“美哉其室!將誰有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