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塢堡(第1/2 頁)
右扶風郿縣岐山山麓
右扶風境內的郿縣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與境內駐紮有三輔都尉之一的扶風營的雍縣臨界。據說西周時期,申伯就國的時候,宣王就在郿這個地方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當時侍從在側的大臣尹吉甫為此還作了《崧高》一詩歌詠其事,其中的“申伯信邁,王餞於郿。申伯還南,謝於誠歸”展現了西周君臣相得、其樂融融的一面,此篇後來還收入到了《詩經·大雅》中。
可惜誰也沒有想到,起初宣王分封申伯於南國,是懷著既起到遏制南邊荊楚勢力的崛起,又能“封建親戚以蕃屏國”的期望,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與之遠遠背道相馳。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當政,寵信褒姒,並一意孤行廢了申後所生之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引起了申侯的不滿。申侯與繒國、西戎聯合伐周,導致西周的滅亡。
如今的漢帝國的後宮中同樣也在醞釀著一場“廢長立幼”的大風暴,而在岐山的山麓下,即將被到來的大風暴的餘勢波及到的一行人,此刻卻潛伏在一處被夜色籠罩的山包下,靜靜地等待著同夥們的訊號。
閻行就是這一群人的首領,為了躲避董營軍中的宿將徐榮,閻行當場就向李儒請命連夜出發,李儒雖然有些對閻行的舉動有些驚訝,但卻沒有直接拒絕。他在留下了閻行手下閻興等傷兵後,又給閻行補充兩什士卒,提供了一個熟悉三輔地理的嚮導。
因為要驅使閻行這些“流寇”,所以李儒沒有給他們提供漢軍的兵甲,只是讓他們從繳獲叛軍雜亂的兵器堆中隨意挑出一些長矛、弓矢來,然後“流寇”們每人隨身攜帶一日干糧,就趁著夜裡李儒特意給他們留出的一條營中通道,踏著月色悄悄出發了。
這個名為帶路,實則監視的嚮導在離開董營之後,立馬就帶著閻行等人連夜往郿縣北境的岐山山麓而來。他們這一夥“流寇”晝伏夜出,白天就在岐山山腳下偏僻的林子裡修整,而到了晚上就開始四處活動,並最終將目標對準了修建在岐山山麓下的一處塢堡上。
在本朝,地方豪強修建塢堡也是三輔地區的常態。在朝廷鎮壓此起彼伏的羌人叛亂愈加吃力的情況下,官府也只能夠鼓勵密集分佈的塢堡能夠幫忙抵擋來自涼州的鐵騎洪流。比如漢安帝永初五年,朝廷面對“東犯趙、魏之郊,南入漢、蜀之鄙,塞湟中,斷隴道,燒陵園,剽城市”的叛羌人馬,無力進剿,權衡之下就不得不下詔在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利用這些或用來屯軍、或用來護民的塢堡來抵抗羌人來勢洶洶的鐵騎。
到了天子劉宏執政的當下,涼州的叛亂迭起,四年之間涼州叛軍就大舉入侵過三輔兩次,為圖自保,三輔地區的豪強大姓不得不紛紛大肆修繕、加固自家的塢堡,企圖憑藉堅固的塢壁、有利的地勢來抵擋叛軍、保全家業。
而且三輔的地方豪強都明白“小亂避於城,大亂避於野”的道理,如果是小規模的動亂,他們會選擇呆在所在的縣城裡躲避戰亂,可是要是遇上了像涼州叛軍入侵三輔這種大規模戰事,他們就會選擇攜家帶口逃入修建在城外山野處的莊園中。
畢竟躲在縣城裡,很容易就被一路來勢洶洶、攻城略地的涼州叛軍過來給圍住了。到那個時候,闔城上下無論貧富貴賤就都被困在了城裡,命懸一線,只能把性命依託在近年來屢戰屢敗、聞羌色變的守城漢軍手裡,一旦漢軍棄城而逃,或者是城池被攻破,那更是要落得一個闔家滅絕的悲慘境地。
而躲在塢堡裡,堡內有忠於他們的族人僮客、習練五兵的部曲家兵,還有囤積起來足夠數年之需的糧食,足兵足食之下,更有利於堅守禦敵。再加上涼州叛軍往往只會選擇攻打各地的城池,而不是分兵來攻打這些既散佈在山野間又不容易啃下的豪強塢堡,所以比起性命繫於他人之手,容易被圍困、攻破的縣城而言,地方豪強更傾向於回到自家修建的塢堡莊園裡面。
因此,如果能夠攻下這些棘手的塢堡的話,那對攻克者來說也一樣是獲利匪淺的。對於只攜帶一天干糧的閻行等人來說,攻下一處塢堡可以解決他們這些人很長一段時間的口糧,而對於養寇自重的董軍來說,這些被“流寇”攻破的塢堡裡儲蓄的財貨最後也會以各種方式流落到他們的手裡,對於雙方而言皆大有益處,正是抱著這樣的打算,那個李儒派出的嚮導最後為閻行等人敲定了在夜間偷襲這一處的塢堡的計劃。
決定是那名由李儒派出的,只知姓周的嚮導不斷慫恿眾人而決定的,但在夜間偷襲塢堡的具體行動卻需要“流寇”頭目閻行帶領他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