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也不知道,來了好一會了,不知道忙活什麼。”
於是,三個精瘦的小子有滋有味的看著,在日漸蕭瑟的深秋裡,這也是一樂啊,村裡的男女老幼都出來看看熱鬧。
姜亮是石島墩的總旗,墩裡統共四名兵丁,按員額是十名兵丁,現在只餘四名中年大叔留守,姜亮年近三十,已是最年輕的了。
此地倭奴不見多時,登萊全力支撐遼東,實在沒餘力經營別的地界,天啟初甚至一度廢止了靖海衛,不過,遼瀋後又重建靖海衛。
此地海邊土地貧薄,產出不多,軍戶逃亡嚴重,一般大明衛城有五千到六千的軍戶,現下靖海衛也就兩千餘,還分了五個千戶所,真是人少、地多。
今日,海灣裡進來一個大海船,忙活了半天,姜亮帶了一個兵丁來到海邊,雖說不是倭寇肆虐的年代,可關係到自己小命,還是小心無大錯,姜亮決定探個究竟。
第一艘小船載了十幾名護衛上岸,第二艘趙烈,李先生等人上岸,姜亮看到上岸的是大明官兵,鬆了口氣,上前詢問,才知道新任千戶到來了。
趙烈、李先生、餘大寶等人離船登岸,剛一登岸,只見兩個穿著破破爛爛鴛鴦戰袍的兵丁跪拜見禮,
“千戶大人,小旗姜亮拜見。”
趙烈咧咧嘴,嘖,真是大明乞丐兵啊,還是我的部下,真是丟人啊。
“起來吧,你在哪裡當值啊。”
“大人,小人就在後邊不遠的墩臺。”姜亮用手指指身後不遠處的石島墩。
趙烈瞭望看看,只見一個四丈高的墩臺立於遠處灣角一個高崗上,沒有包磚,殘破不堪。
“姜亮,我問你,千戶所在那個位置。”
聽聲音年紀不大啊,姜亮抬頭偷瞄了一下千戶大人,雖是面目黝黑,身材高大,不過確實年輕,實在是太年輕了,姜亮心裡嘀咕著。口中卻急忙答道:“大人,千戶所在北面十餘里外的赤山。”
“嗯,姜亮,你還算是盡忠職守,好,回去當值吧。”
“遵命,大人。”姜亮領著老兵迴轉墩臺。
趙烈領著眾人在海岸轉了轉,只見石島沿岸亂石林立,真不虧石島之名。漁村的老小也在遠處觀看了半天,看了半天的風景。
一個時辰後,眾人回返海獅號,在船上停留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乘船離去,海獅號向西直奔靖海衛城。
靖海衛衛城週六裡,城高兩丈五尺,闊一丈五尺。衛城有四門,不過,早年抗倭時西門盡毀,沒有錢糧整修,堵塞了事。城內是十字街道,分通四門,衛指揮使衙門位於北門內北街上。
下午丑時初,趙烈、李先生與親衛從南城外碼頭登岸,南門兵丁看到五品武官及護衛沒敢留難,一行人順利進入衛城,南門幾個兵丁留給趙烈最深的印象是破爛的鴛鴦戰袍,以及在秋風中蕭瑟的瘦弱的身影。
衛城內店鋪不多,比較冷清,詢問後,眾人來到衛指揮使衙門外,只見官衙規模不小,不過形容破敗,大門紅色的漆面多處脫落,不過守門的四個家丁還算精壯,披掛齊整。一個親衛上前遞上拜帖,領頭的家丁看看拜帖,巡視了一下眾人,然後進入官衙通秉。
須臾,家丁回返,稱大人有請。
趙烈與李先生來到官廳,進入廳內,只見兩個五十來歲的軍將安坐於案後,當中一人身著三品武官的豹服,較為清瘦,正捻著稀疏的鬍鬚看著趙烈兩人,另一個身著四品武官虎服的較胖,脖子上肥肉山巒疊嶂。
趙烈按規矩跪拜與地,“新任靖海衛千戶趙烈拜見廖大人。”
正印指揮廖承用手虛扶,“趙千戶請起,”用手虛指胖佛陀,“這位是指揮同知吳海吳大人。”
趙烈又跪下見禮,吳海笑眯眯的拱手回禮。
趙烈上前把山東都司以及威海水師文書遞給廖承,廖承看看放在一邊,拿出一份早已準備好的任命文書,趙烈向前接過。
廖承笑呵呵的讓趙烈,李先生落座,寒暄是必不可少的。
廖承也是這犯嘀咕,好好的威海大衙內不當,非得水改路,讓人詫異啊。廖承兩年前能當上靖海衛的正印指揮使就說明上層有人脈,雖說靖海衛幾乎是山東九個衛所裡最衰敗的位置,甚至不如有些衛所的千戶油水足。
很多被調任靖海衛任同知,僉事的軍將,以各種稀奇古怪的藉口不來上任,不過,正印三品指揮使畢竟不同,油水不太足,當個階梯熬個資歷轉任,這可是個好地界,既不是讓人眼熱惦記的位置,也不是登州等交戰之地讓人火烤油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