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租來的生活(1)
請你暫時停下手頭的事情,開啟你的衣櫃,看看是不是有一半以上的夏裝一次都沒穿了。為什麼?不是小了也不是破了,只是你覺得這些衣服已經過時了。你再開啟抽屜,是不是你的第一隻和第二隻手機還靜靜地躺在那裡?壞了?沒有,還好好的。只是怎麼看上去那麼難看,居然連攝像頭都沒有。這樣的裝置怎麼能符合自己的身份?
每次搬家的時候都發現東西越來越多,可是平時真正用得上的連三分之一都不到。你是否靜下心來仔細想過,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你的手機現在功能齊備,可是真正會使用的功能又有幾項?也許只是打電話、發簡訊、看郵件而已。但是,過幾個月肯定還要換一款最新的,只因為別人都換了,不換就落伍了。而那些本還好好的手機就這樣廢棄了,沒有被製造商回收,也沒有被置換到二手市場,就那樣靜靜地躺在抽屜裡。家裡的電腦一樣,相機也是一樣,“從來只聞新人笑,有誰聽見舊人哭”。電子產品的更新又快,極易造成浪費,我們每一天都在這種極端“奢靡”的狀態中度過,自己卻從來沒有意識到。
可是,你是否也發現生活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不知從何時起,身邊開始多了這樣的朋友,他們完全有能力買房,卻喜歡在地鐵沿線租房子住。出行只乘地鐵或公交車,偶爾還會騎騎腳踏車。他們崇尚簡約的裝修,反對實木地板。屋裡的傢俱最好都是二手的,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因為繁忙的他們隨時準備拎包走人,去往下一個城市下一個住處。
這些喜歡“租生活”的樂活族以此為榮,結婚也要租婚紗,堅決不買,為什麼要買?浪費,是他們最不能容忍的詞。只穿一次就扔掉,太不環保了。更有甚者,居然連包也租。參加公司的晚宴需要一個愛馬仕的手袋,400元租一天,一年也就用這麼一兩次,犯得著花幾萬元買一個嗎?
“只是我的生活是租來的,我從來沒學會如何去買。所以我也不值得擁有更多的東西,因為沒有一件是真正屬於我的。”英國歌壇才女蒂朵淺吟低唱著,一首《租來的人生》(Life for Rent)讓無數人動容。生活不屬於我們自己,一切都是租來的。那種對漂泊人生的感慨一句一句唱到心坎裡。只是,蒂朵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幾年之後,“租生活”居然演變成了一種風靡全世界的新生活方式,變成了一種新新人類極力追求的時尚。“租生活”完全變成了一個褒義詞。
覺得不可思議?想想看,這樣沒什麼不好,各取所需,杜絕浪費。於己省錢,於社會有利。何樂而不為呢?當這個社會的資源越來越短缺的時候,你怎麼還好意思老在家裡放著一大堆從來不用的東西呢?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改變生活方式。
當然,這樣做並不是讓人們放棄對時尚、對美的追求,相反,因為東西是租的而不是買的,倒是可以隨時更換成最時尚的款式,享受最新鮮的服務。
什麼都不屬於我,我卻擁有一切
讓我們大膽設想一下這個情景。你有一部手機,但是它並不屬於你,而是屬於製造商或零售商。你只是從它們那裡租過來,每個月支付一定的租金。手機是空白的,需要哪些服務,就向運營商預訂,想看影片短片或是聽音樂,用什麼安裝什麼,併為每項服務支付一定的費用。在使用期限內,當手機壞了或者想更換新款的時候,就把手機還給製造商,換取一部新的手機。淘汰的手機回到製造商的回收體系中,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後,重新投放到二手市場上。所以以後你在商店裡看到的並不是顧客在挑選商品,而很可能是在預訂服務,並且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在網上完成預訂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租來的生活(2)
在這種新的模式下,消費者依然可以享受到最時尚、最前沿的產品,唯一的區別就是消費者不再“擁有”它。一方面是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去擁有一件東西卻不使用,一方面是用什麼取什麼,不喜歡了還可以免費更換新的。究竟哪一個更划算呢?
那麼,這種體系與原來的有哪些區別呢?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的轉變。那就是從過去的“買——用——扔”變成了“租——用——還”,一個單線的浪費型生產體系就轉變成了迴圈的節約型生產體系。
對製造商而言,這個過程是一次完全的戰略變化。因為當所有的產品都不賣給消費者而是租給他們的時候,所有權是歸製造商所有的。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它們就必須要生產經久耐用的產品,而且在設計的最初就要考慮產品將來回收的可能性。那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