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2/4 頁)
說:“很多人都說我把中國忘得差不多了……其實。是我沒臉回來啊!我也害怕別人知道我的本名。”
“嗯?什麼情況?”陳惜有點奇怪,難道這傢伙背後還有什麼故事不成?
弗蘭克。趙說道:“八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如火如荼那會兒,我之前是在上影,學的是傳統美術之類的東西,後來剛好趕上那個年頭,廣南出現了很多特效外包公司,畢竟我們中國那時候剛剛開放,人工低廉的很!我就過去了,一個月能到六千多收入。你知道,那個年頭,六千多的收入那已經是富人階層,之後我又被美國的特效公司挖走,之後參與了《花木蘭》的製作……但是……唉,想想那個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不知道我是應該後悔還是要慶幸……”
弗蘭克。趙這麼一說,陳惜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的確。那個年頭,好萊塢也在利用中國廉價的特效人力資源,很多東西都是在中國外包的,也挖走了很多的中國出色的動畫人員。
當時的上影是重災區……
上影的大部分技術人員。幾乎都被挖掘一空!上影幾乎都被挖成了一個空殼子……其實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曾經出品過《大鬧天宮》之類一筆一劃畫出經典電影的電影廠,在新世紀之後卻只能出現一些沒有傳承的爛東西。
曾經的中國動畫,毫不誇張的說,那是絕對世界頂尖水準。而且中國動畫帶著傳統中國畫寫意留白等很多經典元素,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日本的動畫大師宮崎駿曾經也深受中國動畫影響,手冢治虫因為《鐵扇公主》弄出來《阿童木》。後來的宮崎駿堅持不來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被上影的人投奔好萊塢,把上影拆成空殼子傷透了心。
結果現在……
不過這些技術人員們經過短暫的輝煌,尤其是製作《花木蘭》讓他們中間很多人在世界上更被人認同……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三維動畫的崛起,這些擅長中國傳統畫法的人大部分都開始面臨嚴峻的考驗,只有那麼鳳毛麟角的一兩個,才能夠重新適應環境。
這個弗蘭克。趙也就才有這麼一說。
聽到這些,陳惜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因為這種事情,並不是是非對錯黑白分明的,的確,他們做的事情可能從中國動畫界的角度來說那真是釜底抽薪,可是對於他們本人來說,利用手中的技術去賺一筆錢,這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於是,陳惜也只能說:“我知道,也不用想太多,我們終究還會重新趕上來的。”
的確,其實中國的特效製作水準從那個年代的外包公司起家,一步步發展到今天,也基本上有著接近世界一流的水準,很多好萊塢大片的外包製作都是在中國進行,後世的《捉妖記》就把這種特效水平展示得很不錯。
很多人造成的中國特效特別差的印象是因為中國電影……但實際上中國特效好多時候是在給外國片做事兒,國內的電影,特效製作不好並不是因為水平,而是因為給的錢就那麼點。
在這方面上,陳惜也才會儘量要求《地心引力》之中也有中國特效團隊參與。
他能做的事情,一點是一點。
陳惜和弗蘭克兩個人各自在心中發了一通感慨之後,電影的拍攝正式開始了。
章梓怡和劉德華現在都被送到了機械臂上,事實上這個機械臂雖然對於導演和整個電影製作團隊來說是比較方便的,但對於演員來說那就是一種折磨了。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要拍攝的鏡頭對於《地心引力》是重要到極致的,而且對於很多東西都有著自己的影響力。
後世,在 《地心引力》的開場,一個長達18分鐘的太空鏡頭震攝住了所有人。哪怕是最挑剔、最苛刻的影迷,也會對這個機位走動異常複雜、場面排程充滿想象力、cg製作天衣無縫的長鏡頭拜服……這個長鏡頭也成為了《地心引力》的一個重要標誌,事實上,這種長鏡頭一直到之後的《鳥人》才完成了一個奇觀性上的顛覆。
但是這樣的長鏡頭真正拍攝起來那是相當麻煩的,而且更別說,這還是需要特效來完成,本來,打造零重力場景已經很困難了,用長鏡頭展現零重力場景則要難上十倍。
於是,陳惜的拍攝方案之中,這18分鐘並不是一個真正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它是由兩個長鏡頭拼接而成。前一個鏡頭大概有12分半鐘,然後再接上另一個鏡頭來構成整個長鏡頭
當然,即便如此,在陳惜採用原版的《地心引力》拍攝辦法之後,這個長鏡頭依然具有毋庸置疑的首創性。它使用了iri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