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第1/4 頁)
“故此我家統領派末將前來天朝,乞求天朝派兵平亂,以正綱常。下邦君臣,對天朝之恩德,當百世不忘。此處有我家統領敬呈天子之奏章,亦乞石帥代為遞交。”仁多保忠說到這裡時,語氣之誠懇,亦直如欲以肺腑相托之一般。
石越環視廳中諸人,看到眾人表情,便猜知他們幾分心思。廳中諸人,雖然不免被仁多保忠之說辭所打動,但是倒也不會天真得以為大宋出兵真的是去維護什麼“綱常人倫”,人人所想,卻都是藉著這個機會,名正言順出兵西夏。兼之若有仁多瀚反正,靈州可謂門戶大開,亦有事半功倍之效。
“真是利之所在,能使人忘乎所以。”石越在心裡暗暗感嘆。在場的人,連張守約這樣的人物,都沒能看透仁多瀚的心機。但是石越心裡,卻明鏡也似。仁多瀚猶豫這麼久,終於走出向宋朝乞兵之事,其實是他目前情勢下所能走的最好的一步棋。
仁多瀚心知自己與梁氏勢同水火,梁氏父子既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西夏所忌憚之人,不過仁多瀚與禹藏花麻。而禹藏花麻畢竟是降蕃,在各部落中影響力遠不及仁多瀚,因此梁氏父子果真想牢牢控制西夏之局勢,甚至有朝一日取而代之,就不能不除去仁多瀚。除非仁多瀚能有足夠的力量,來制衡梁乙埋。但是考慮一個日漸強大起來的宋朝的存在,以仁多瀚的智慧,就一定能想明白——別說他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與梁氏父子達成平衡,縱然有,他也沒有這個機會。宋軍一旦揮師伐夏,首當其衝的,就是他仁多族的力量。且不說到時候梁乙埋父子就有藉口將他置於統一指揮之下,縱然梁氏父子給他方面之權,他也必然陷入兩難之境地——如果消極作戰,放任宋軍長驅直入,他在諸部落中必然威信下降,他仁多瀚也難免成為眾矢之的;而若積極抵抗,他的家底就不可避免的要在與宋軍的苦戰之中消耗貽盡,即便西夏最後贏得了這場戰爭,他仁多瀚也會成為梁乙埋收拾的物件。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仁多瀚最好的選擇,就是公開站在梁乙埋的對立面,以博取所有梁氏的敵人、夏主的同情者與支持者的同情。他以一種孤臣的姿態,引宋軍進入西夏,讓宋軍與梁乙埋父子去肉搏。而他卻可以保持一個微妙的地位,倘若宋軍得勝,他就是引宋軍入夏的功臣,宋朝絕對不會吝嗇對他爵賞,甚至於宋朝在勝利後,還可能要藉助他的力量來統治西夏地區——在西夏的內部,他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釋,到時候他只要裝模作樣的和宋朝“據理力爭”一番,就可以交待過去,那是宋朝無恥的欺騙了他,利用了他,勝利者本來就不受指責,何況他還是“情有可原”;而即便是西夏打贏了這場戰爭,他也不用擔心,因為他並沒有公開降宋,他的目的是如此冠冕堂皇,他是拯救被幽禁的皇帝而失敗的英雄!“英雄”的實力不會有損傷,甚至可能會有加強——石越敢肯定,一但宋軍失敗,最先反戈一擊的一定是仁多瀚;而梁乙埋的力量卻會在與宋軍的戰爭中削弱。得到各部落首領同情的仁多瀚,在那時候,甚至還有機會與梁乙埋父子形成新的平衡,共同分割統治西夏的大權。
以仁多瀚的算計,在這一局宋夏博弈的棋局中,他仁多族竟是絕對的勝利者。
但石越卻看透了這一點:雖然仁多瀚引宋兵入境,但是在“綱常人倫”大義的掩護下,仁多瀚卻並沒有將自己綁上宋軍的戰車,而巧妙的將自己處於一種“局內中立”的位置,實在稱得上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仁多瀚的這份機心,實實在在地騙過了許多人。
石越接過豐稷遞過來的仁多瀚寫給皇帝的奏章,放到帥案上,目光不斷的在仁多保忠三人身上移來移去。他在心裡盤算著到底可以多大程度將仁多瀚綁到宋軍的戰車上來。“不出力氣就想佔盡便宜,這世上豈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石越在心中暗罵道,“你便是狐狸,我也要給你榨出油來。”
一面想著,石越一面問道:“仁多統領忠心可嘉,亂臣賊子,的確人人得而誅之。然而自古以來,便沒有空手乞別家出兵的。”
仁多保忠說了半天,石越臉上雖然感動,但張口一句話,便又回到了赤裸裸的利益上面來了。他在心裡暗罵了一聲,口裡卻謙恭地說道:“下邦國王曾言,若大宋能出兵平梁氏之亂,願以河南之地敬獻朝廷。此事乃是文將軍親耳所聞。”
“打白條麼?”石越在心裡頭冷笑起來,“那地方我若能奪到,你‘敬獻’不‘敬獻’有何關係?我若奪不到,難道我還真指望著你‘敬獻’不成?只是也不能將仁多瀚這老狐狸逼得太急,眼下即是他有求於我,實際也是我有求於他。但想這般便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