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第2/4 頁)
人都能知道,韓維的計劃,相對石越的計劃而言,已經發生質的變化!
這不再是在一路之內發行交子!
而是在一片區域之內,發行交子。一旦成功,必然會向全國推廣,換言之,就是說,如果韓維提出來的計劃此次能夠成功,那麼,在全大宋範圍內,發行交鈔的日子,就不再遠了。
再遲鈍的人也能感知到這會是多少巨大的變化!
第二卷《權柄》第七集 國之不寧 第三節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07…11…16 8:30:16 本章字數:11661
“有欠謹慎!”——戶部尚書司馬光的額頭上,幾乎就差直接刻上這四個大字了。
“若是發行,日後想要多少錢就可以印多少錢……”尚書右僕射呂惠卿心中的想法,也不經意地從嘴角的笑容中流露出來。
而餘下的宰輔們,有幾位被這前所未有的大膽計劃所震撼,腦海中短暫性出現空白的現象;其他尚屬清醒的大臣,則在心中反覆衡量著韓維提出來的計劃的利弊——包括對大宋朝的利弊,也包括對自己利益可能產生的影響,一時之間,竟然難以下出判斷。
韓維提出來的計劃,表面上真的是充滿了誘惑力。
但是拋開派系之間的立場不提,政事堂中許多大臣,還是從這種誘惑當中,直覺的感受到了危險,雖然他們並不清楚究竟會有何危險。
“旁門左道!”司馬光心中十分地排斥發行交鈔這種危險的想法。他始終相信,真正理財的王道,就是朝廷的君臣厲行節儉,輕徭薄賦,使百姓們種好地,生產出足夠的糧食,這樣國家自然會上下富足。其他所有的理財方法,在本質上,都是屬於歪門邪道——“天下的錢財有限,不在官便在民,官多自然民少!”雖然司馬光並不懂得什麼叫做“零和遊戲”,然而他卻固執的保持著這樣的信念:其他所謂的“理財之術”,都不過是“零和遊戲”而已。
而呂惠卿猶疑的,則是提出這個計劃的人——韓維是眾所周知的“石黨”!他的計劃便是脫胎於石越的構想,他有必要替風頭正健的石越再添新功嗎?石越與高遵裕在陝西取得勝利讓朝野為之振奮,一時間譽聲如潮,但是真正要為補給、財政操心的,卻是他呂惠卿!呂惠卿心中頗覺憤憤不平。
當然,他自動忽略了司馬光等人的工作。
呂惠卿望了各懷心事的政事堂宰輔們一眼,似乎感覺過於長久的沉默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便輕輕咳了一聲,說道:“諸位大人以為此策如何?”
“某以為不妥!”司馬光絲毫不留情面地說道,“無論金、銀、銅、鈔,皆為無用之物。於世間有用之物,乃是糧食與絹布。天下農夫每歲所耕之地不變,則所產之糧不增多;天下農婦所種之桑麻棉不變,則所織之布不增多。而朝廷卻要發行所謂‘交鈔’,此是以此無用之物,奪天下農夫農婦所產之糧布,與加稅又有何異?”
戶部尚書所說的,是一種樸素的經濟道理,立時贏得在座大部分人的認同。
但是太府寺卿顯然也有他的道理,韓維立時向司馬光欠身說道:“非也!某以為,司馬公所言,只見其一,不見其二。”
“願聞其詳。”說話的是尚書右僕射呂惠卿。雖然韓維與石越本質上都是他的政敵,但相比而言,他更願意見到有人讓司馬光難堪。
自從司馬光入朝之後,呂惠卿與司馬光之間在皇帝面前公開的互相攻訐,就超過三十次;至於在政事堂的互相批評,更是家常便飯。然而奇怪的是,雖然呂惠卿曾經數次用計,試圖激怒司馬光,逼性情剛強的司馬光主動請辭,但是司馬光卻似乎頗覺其意,哪怕在政事堂爭得面紅耳赤,卻絕不肯辭職。呂惠卿自然不知道司馬光有多重的原因,不敢輕易言退——一方面,因為受到太皇太后的重託,讓忠君觀念極強的司馬光有了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另一方面,卻是因為當年王安石雖然與司馬光政見不合,但是司馬光潛意識中,對王安石還有一種信任,懷著一種僥倖認為王安石也未必不能成功,但是對呂惠卿,司馬光卻是認定了他不過是一個奸佞小人,司馬光自認為如果自己離開朝廷,將會成為國家的罪人,因此雖然屈居呂惠卿之下、哪怕與呂惠卿爭得怒髮衝冠,司馬光始終不敢放棄自己的責任。
但是司馬光的這些心理,卻是呂惠卿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呂惠卿始終希望借用一切機會,來拔掉政事堂的這根眼中釘。
韓維並不知道自己此時已經成為呂惠卿打擊司馬光的工具,他注視司馬光,朗聲說道:“司馬公當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