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部分(第3/4 頁)
博要說的,沒料到呂惠卿倒搶先說了。富弼與文彥博,心中都不願意這件事久拖不決,二人都擔心萬一王安石入京,皇帝忽然有了別的想法,那就比起一個昌王來要糟糕多了。這也是二人反而支援呂惠卿早點拿蔡確做替罪羊來敲山震虎的原因,二人沒有想到的是,呂惠卿竟然比他們更加積極主動。
第二卷《權柄》第五集《安撫陝西》 第四章下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07…11…16 8:30:14 本章字數:5451
九百八十里之外。
潼關。
站在潼關之外,仰望這天下雄關,石越不由想起張養浩的《山坡羊》。他下了馬車來,慨然吟道: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好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個三十來歲的灰衣漢子騎著一匹河套馬從潼關方向緩緩而來,一面嗆聲吟道:“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依稀卻正是石越剛剛所吟之曲子。
石越心中大感駭異,須知道這張養浩是元朝人,這曲《山坡羊》石越以前並未寫出來過,當時之人,自然不可能知道。那麼此人必然是剛剛從自己口聽到的,但是那人眼下距自己的距離,少說也有二百步,他吟詞的聲音遠不及對方之洪量,對方能聽得清清楚楚,顯然是聽力過人。
那人到了石越車駕之前五十步左右,便勒馬停住,抱拳問道:“不知是哪位官人車駕在此?”
石越定睛打量此人,見他身材魁梧,劍眉入鬢,星目生輝,舉手投足之間,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灑脫,不由暗暗讚了一聲,高聲回道:“在下石越。不敢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那人聽到石越之名,不由吃了一驚,詫道:“可是新任陝西安撫使石大人?”
石越微微一笑,回道:“正是石某。”
“草民史十三,不料今日得見石學士。”史十三早已躍身下馬,大禮參拜。
石越卻並不上前相扶,只是遠遠抱拳還了一禮,道:“閣下亦非常人,不必多禮。”
史十三起身凝視石越,笑道:“久仰學士的威名,剛才一詞,牌調新鮮,想是學士所作新詞。那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實有佛子之大慈悲心。”
石越嘆道:“自古以來,治亂迴圈,朝代更替。大凡一代之亡與一朝之興,帝王將相或有得意者,有失意者,惟百姓只有一個‘苦’字。所以說,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以萬古枯而換一將成,用千萬百姓的生命與鮮血來換取一姓之權力,或者是某種了不起的志向,表面上說起來,人人都是冠冕堂皇,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究其實,本質上又能有什麼區別?天下凡可置百姓生命安寧於不顧者,又豈能指望他得勢之後真能為百姓著想?”
史十三雙目炯炯,讚道:“在下實不曾聽聞此說。真茅塞頓開也。”
石越苦笑搖頭,指著不遠處的潼關城池,道:“這一座城池,不知見證過多少中國人的鮮血。”
“在下雖山野鄙民,亦曾讀過學士《三代之治》諸書,以學士之材智,想來有辦法讓天下不再流血。”
“我亦不過一平常人。若能以一己之力,讓大宋脫此治亂迴圈之怪圈,使中國少流血,多太平,於願已足。”石越說到這裡,不由觸動懷抱,慨然長嘆。其實說起來,要實現他的理由,百姓同樣會要有巨大的犧牲,只不過石越與旁人的不同,是他對於這犧牲,絕不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心安理得。
史十三顧視石越良久,忽然嘆道:“久聞石學士之名,不料竟有此慈悲之心。三秦傳聞,學士知杭州,兵鋒及海外;學士撫陝西,烽煙起西北。自元昊以來,陝西父老,苦於西事久矣……”
李丁文此時已到石越身邊,聽到史十三的話,不由冷笑道:“欲罷西事,當先滅西夏。若李氏不亡,陝西百姓欲求安寧而不可得。”
史十三的目光掃過李丁文,卻停留在石越臉上,問道:“此亦學士之意?”
石越卻不願意和一個萍水相逢之人談及此軍國大事,只淡淡回道:“軍國大事,非一地方守臣所能決斷。自有朝廷決之。”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史十三喃喃說道,忽然縱聲笑道:“西夏聞學士來陝,坐立不安,竟密遣刺客數十,購學士之首級,我本以為此輩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不料竟是冤枉了他們!”
他此言一出,石越倒還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