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部分(第3/4 頁)
自己手中的酒樽,若有所思。
原來這兩個男子,都是大熙寧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坐在東首的那位,便是曾經以一介書生而領兵伐夏,收復興靈平夏數千裡江山的石越,如今官拜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樞密副使,熙寧朝之中,無論是聲望、功績,皆無人能比。而那個大鬍子,卻正是執熙寧朝文壇牛耳的蘇軾蘇子瞻。
便在一年之前,也就是熙寧十四年,在軍的攻擊下,夏主秉常兵變成功,盡誅梁氏,奪回政權,然後便開始斷然舉國西遷,前後歷經三個月的時間,沿途付出慘重的代價,終於到達沙漠中的黑水城。西遷途中,除了要面對種種自然災害之外,一路之上,還不斷有貴族煸動叛亂,甚至整個部族整個部族的偷偷跑回去向朝投降,最終,出發之時包括婦孺老幼一共約二十餘萬人口,到達黑水城時,軍民全部竟不足十萬。括檢還控制在西夏手中的河西走廊之甘州、肅州、瓜州、沙州,西夏總人口不足二十萬,兵員不過七萬而已,其中精兵竟不過三萬餘人。對比最盛時西夏精兵五十萬的國力,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但這還已經是極大的幸運,因為禹藏花麻在興慶府大布疑陣,軍直到寒食節後,才由偵騎獲知興慶府已經人去城空,只留下一名使者手持秉常向朝皇帝的謝罪奏章等候軍的到來。而此時,最後一支西遷的隊伍,早已經翻越賀蘭山了。
雖然種諤與吳安國磨刀霍霍,準備深入大漠追擊西夏人。但是他們雄心勃勃的軍事冒險計劃,卻遭遇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最終不得不宣告夭折。
與此同時,帝國卻在南方開始了另一場可以用“冒險”來形容的計劃。
在羅氏鬼主與何家堡的幫助下,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乞弟之亂。但這過於輕易的勝利,卻也讓大朝廷對其軍事實力的信心,極度地膨脹起來。
熙寧十四年五月,皇帝頒佈詔令,益州路、黔州路、廣南東西路,所有羈縻州縣,逐漸皆要改為普通州縣,由朝廷派遣官員治理,原有知州、刺史,皆不再世襲,而代之以相應的勳階世襲。並且同時要編制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
同時,在荊湖南北路、福建路,將山中蠻夷納入編戶齊民,成為考核地方官政績的條件。
在荊湖南路治績顯著,官聲頗佳的蘇軾,就是因為屢次上書反對朝廷“生事之舉”,結果被呂惠卿“推薦”擔任大朝駐遼國的使節。
石越憂心忡忡地看著這一切發生,卻完全無能為力。
自從西夏事了之後,他竭力想阻止的,就是呂惠卿想要推動的這項政策。然而,在熙寧十四年五月的時候,他卻陷入了另一個漩渦當中,幾乎無力自拔。
大宋朝野中,為了封賞石越的問題,惹出了軒然大波。而石越身不由己的,處在了一個極為敏感的地位。
石越其實對此早有預料,所以,在他的奏章中,他將一切功勞都推得乾乾淨淨。從呂惠卿、文彥博,到範純仁、陳元鳳,到前線的將士,總而言之,若只看石越的奏章,便會讓人以為這一場戰爭的勝利,石越其實什麼事也沒做,不過是掛了個虛名而坐享大功。
但是,石越雖然有意韜晦,他的功績卻是無法掩蓋的。
朝廷當中,文彥博、呂惠卿、司馬光三人罕見地持同一意見:石越應當拜觀文殿大學士、樞密副使。
他們的理由都是相同的,而且非常有道理。
當年身為樞密副使的曹彬平江南,以功績來說還在石越之上,但是太祖也沒有封他為樞密使,只是賞錢,蔭其子。而仁宗朝狄青平儂智高之亂,回朝後亦不過是樞密副使。後來議者以功太薄,終於封他為樞使,結果卻間接害死了狄青。
所以,如果皇帝想為了石越好的話,樞密副使便是保全之意。
於是,趙頊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拜石越觀文殿大學士、樞密副使,賞錢四十萬貫。
本來此事到此為止,是皆大歡喜的局面。皇帝不用擔心石越名爵過甚,呂惠卿暫時將石越攔在了尚書省之外,文彥博、司馬光認為保全了石越,而石越也避開了功高震主之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樞密副使與樞密使,也沒甚麼本質的區別。
然而,朝的事情不是由皇帝說了算的,也不是由宰相、樞密使說了算的。就算石越沒有意見,滿朝的大臣們,在野計程車子們,卻未必沒有意見。
敕令頒佈當天,為石越鳴不平的奏摺便在通進銀臺司高高壘起;朝所有的報紙,也都不約而同地為石越叫屈。
更為過份的是,甚至還有人寫信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