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置的人就只能用其他陰損的法子,比方說送女人、下毒、買兇這樣不入流的手段。妹妹如今也是朝廷正式冊封的鄉君,姑爹居然後顧無憂,自然在官場之上能更加順當。”
“那姐姐,銀兩真的很貴重嗎?能買到多少糧食?”黛玉頓了頓又問道,“妹妹想知道,自己能為父親、為家裡做多少事情。妹妹手裡有些銀錢,妹妹想知道這些銀錢能做什麼用,能救多少人,能幫上父親多大的忙。”
賈瑾看著黛玉,沉默半晌,吩咐傳話下去,轉告賈琮賈環和徐氏姐弟三人,說她和黛玉有事不過去了下午的課程自習,等姐妹身邊只留下幾個宮裡來的嬤嬤,才正坐面對著黛玉道:“既然妹妹這麼問了,姐姐就花上些力氣,細細將給妹妹聽好了。不過妹妹不一定一次就能明白,姐姐在此,希望妹妹能記下,以後慢慢地琢磨。
“銅錢、銀兩、金子,這些錢貨的貴賤都是相對的,也是變化這的。就拿京畿一帶的官價來說吧,鐵錢又叫角子(相當於現在的二角,十年前的一角錢),五個鐵錢算一文,十足的官銀一兩值一千二百文,而散碎的銀子或者是成色不好的,就只能換到一千文左右,兩者之間的二百文的差價就是火耗。如今銅胎琺琅彩的擺設首飾風行,銅價上升,有的地方一兩銀子就只能換到七百餘文。這是因為物以稀為貴,銅胎琺琅彩的擺設首飾的盛行,消耗了大量的銅,所以銅價就上升了。因此,那些商人們常常能利用火耗和這物以稀為貴的銅價的波動,迅速積累財富。哪怕將來有朝一日朝廷發現了一座巨大的能供應這個天下用上百年的銅礦,導致銅價回落,甚至是將來一兩銀子能換上兩吊銅錢(一吊一千文),那些精明的商人依舊能掙到錢財。不過真正精明的商人是不會涉及倒賣銀兩銅錢的買賣的,因為這是挖朝廷的牆角,將國家的財富霸為己有,與通敵賣國沒什麼區別。”
正文 第五十六節
邊上的金嬤嬤、崔嬤嬤、胡嬤嬤都吃了一驚,白嬤嬤立即守在了門口,還好今日大雨,又有雷鳴,不然,這些話還不讓外面的人聽了去。
賈瑾繼續道:“如今的金價是一兩金子兌換二十三兩銀子,而到了年末的時候,各家各戶都忙著過年打首飾,那時候的金價基本在二十七兩左右。金子的使用範圍比不上銀兩和銅錢,所以自然就沒有倒賣銀兩銅錢那麼暴利。而且使用銀兩和銅錢的大多是平民百姓,佔國家人口的九成有餘,當今規定,市面上的買賣,十兩以下不收火耗,其實是朝廷用國家財政補貼天下百姓的德政,不過大多數的百姓目不識丁,一年也就交稅的時候用到銀兩,所以這項德政也成了那些商人牟利的手段。”
賈瑾搖著手裡的扇子,見黛玉聽得認真,臉上也有了些許笑意,微微勾起嘴角,道:“這事情就是如此。東西用得人越多,轉手的次數越多,被使用的範圍越廣,精明的商人就越能從裡面得到銀錢。最好的例子就是土地、糧食和鹽。如果土地不金貴,那麼就沒有改朝換代一事了,不過,天下之土莫非王土,天下之濱莫非王濱,雖然我們能買賣土地經營土地,但是這天下卻是皇家的天下,不是可以肆意妄為的。只要有土地就能有糧食,百姓人家若是肯幹,又沒有什麼天災人禍的,總能打上一年的口糧、添上幾件衣裳。因為糧食易得,若是要經營糧食買賣,裡面需要的銀錢可是不少的,還有糧食不易儲存,折損起來也多,就拿京裡來說吧,因為京郊不產稻米,每年都是從南面進得米糧,所以一等白米的價錢是十文一斤,而京畿附近出產的麥子卻只要六文左右,像高粱之類的還要便宜,而在南面同樣的白米卻只要五文錢,而白麵卻是十一文,所以經營糧食的商人不是家大業大就是背景深厚手段通天之輩。
“最後就是鹽了。鹽只要不過了水,哪怕就是放上百年也不會壞,加上輕巧,價錢又不便宜,所以這鹽商從來是大財主。如今的鹽價是四十二文錢一斤,值上四斤有餘的白米了。就是再普通的人家,兩個月下來,一戶也要用一斤的鹽。這中間的鹽價若有個什麼變動,妹妹試想,若是妹妹手裡有十文錢,給一文別人是極容易的,若是天下的人,每十文錢有一文到了妹妹的手裡,豈不是平白多了四萬兩銀子。好比普通人家一年買六次鹽,哪怕一斤鹽中鹽商們只能得四文錢,那一年下來就是多少?本朝鹽稅極重,幾乎達到了五成,因此,很多鹽商就走私鹽,明明開的是三千的鹽引,而船上走的卻是六千,甚至更多,這些鹽商們拿著國家的財富中飽私囊,一年下來不少於數十萬兩的銀子,這些都是違法的收入呢。”
“這麼多?所以那些商人才不停地送錢給父親,而父親的政敵才不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