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3/4 頁)
此時,我們的另一支部隊,也就是智慧與浪裡白條率領的遠洋海軍,在進攻土耳其過程中也遭到了慘敗。
智慧與浪裡白條率領的遠洋海軍,從龍歷三年冬天出發,南下印度洋,途徑臺灣海南島都未作停留,一直到了菲律賓以及南洋群島,才開始派一部分戰士與族人,登島建立龍族的勢力。
此次出征,共有兩千龍族戰士與五千族人,龍族人將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生根開花,這樣一路下來,從南洋各群島到印度洋,在孟加拉灣登陸後沒有停留,而是留下一個補給營地後一直往南,途徑阿拉伯半島,因為此地大多數地區是沙漠,所以只派了少量族人,在此建立了一個信鴿通訊點(當時電報尚未發明)。
接下來,智慧與浪裡白條分出一部分船隻,登陸東非與紅海沿岸國家,主力繼續前進,沿非洲東海岸一路南下,繞過好望角,轉而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沿途按照我的指示,只派少數人登陸,籠絡當地勢力,建立落腳點,蒐集人口,主力全部隨行。
饒是這樣,等艦隊到達地中海的時候,也只剩一千龍族戰士與幾百原族人了,不過,卻帶上了五千多各地土人,既有主動歸順的,也有一些是被智慧忽悠來的,在人數上,倒是與出發時相差不大。
羅馬人在共和時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版圖擴張到亞歐非三個大陸,在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突尼西亞,埃及以及本土義大利、西西里島等地都有強大的軍隊,而且紀律嚴明,戰鬥力很強,現在總兵力不過萬,大多又是戰鬥力很差的土著人,軍心不穩定的智慧遠征軍自然不敢登陸,在地中海沿岸轉悠了一圈後,智慧下決心強攻相對防守較薄弱的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
智慧選擇這裡作為突破口的另一個原因,當然是為了接應另外兩路龍族大軍,一路是從西歐南下的,另一路則是從阿富汗,伊朗以及裡海之間插過來的,這兩路人馬只要能匯合一支,智慧與浪裡白條他們的實力就將大增,只是他們不知道,進攻伊朗的那一支已經潰敗了。
這個時候,土耳其歐洲部分以及亞洲一小部分已經在羅馬人的控制之下,伊斯坦布林還沒有被稱作新羅馬或者第二羅馬,顯然,君士坦丁大帝尚未到來,而羅馬也尚未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將歐亞大陸分割開來,原來智慧與浪裡白條是打算透過海峽前往黑海的,那裡可以直接與佔領伏爾加河流域的龍族大軍會師,然而,在伊斯坦布林,當然,此時還被稱為拜占庭的這個地方,龍族遠征隊遭到了羅馬海陸軍的阻擊。
羅馬人的戰船很大,巨型戰船甚至超過了千噸,而且裝備了弩炮,數量也遠超龍族遠征軍,不過,現在龍族的海軍已經裝備了蒸汽機,機動性遠勝還是划槳的羅馬海軍,而且裝載了雖然射程不遠,但是威力更大的火炮,因此,開始的時候,龍族海軍還是衝破羅馬海軍的重重阻截,深入了地中海。
但是,在狹窄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龍族戰船卻遇上了密集的羅馬戰船,初戰結果,雖然龍族略佔上風,但是狹窄的地形對龍族艦隊明顯不利,如果糾纏下去,勢必被追擊而來的羅馬艦隊堵在海峽裡,腹背受敵,明顯不利,要是近戰,就算裝備了一部分裝甲,龍族戰船也明顯經不起數量眾多的敵船衝擊,而且敵我雙方船隻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對方還可以利用“烏鴉吊橋”進行登船戰,人數明顯佔優的羅馬人顯然是目前的龍族海軍難以匹敵的,所以,被迫撤出了博斯普魯斯海峽,至此,前往黑海與龍族主力會師的企圖基本落空。
不過,智慧與浪裡白條都是龍族的元老,身經百戰,也有無數次以弱勝強的親身經歷,因此,並不把這點挫折放在眼裡,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是敵人吃虧。
此時龍族送來的電報機及其話務員已到,戰況很快明朗,龍族軍隊在各條戰線上都面臨苦戰,兩人商量結果,雖然衝過達達尼爾海峽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就能與木牛騎兵會師,但是目前以現在龍族海軍的實力,強衝博斯普魯斯海峽已經成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既然這樣,不如進攻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半島(即小亞細亞半島)的薄弱地段,在那裡登陸後,再想辦法與南下波斯的龍族騎兵會師。
…
沒有想到的是,當龍族海軍陸戰隊與隨行土著軍隊登陸後,卻遭到當地羅馬駐軍的堅強阻擊,而真正的龍族軍隊只有一千人而已,那數千土族士兵無論是戰鬥力與戰鬥意志都不高,所以,遇到紀律嚴明的羅馬軍隊,就算是人數處於優勢,也不太好啃,這還是智慧他們是海軍,彈藥充足,不然的話,恐怕部隊早已經潰散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