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黃巾餘孽?爾等難道不是黃巾餘孽。蔡吉在心中冷笑了一下之後,順勢問道“多少人?”
“十萬。”于吉張口答道。
十萬怪不得小霸王孫策要砍你這老牛鼻子。蔡吉暗歎了一聲之後,故作沉吟道,“人數可不少呢。”
“府君明鑑,此十萬人之中有七成是老弱婦孺。”于吉連忙解釋道。
蔡吉也知于吉說的是實話。以曹操接手的一百多萬青州黃巾為例,除去老弱婦孺,這其中有三十萬身體健康的男子,而這大部分人都被曹操安排農業生產。最終真正被編入軍隊的其實也就三萬人左右。要是以相同比例對照于吉手下的十萬教民,差不多該有三萬左右的男丁。除去屯田需要勞力,最終能編入軍隊的也就三千人而已。算算人數雖不算多,可其意義卻頗為深遠。
須知,青州兵目前在曹操的收編下,正朝著父子相繼、紀代為兵的職業代、世兵化方向發展。而且據史書記載這支軍隊只聽從曹操一人的命令。甚至建安二十五年,在得知曹操過世的訊息之後,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根本不願服從曹操的繼任者曹丕。
我能有曹孟德那樣的人格魅力嗎?
能將這十萬教眾收為己用嗎?
蔡吉一面在心中如此捫心自問著,一面則向于吉提出了這個時代的諸侯都會有的擔憂,“話雖如此。可汝等太平教眾終究是以重現黃天之世為己任。本府自付不敢與黃帝比肩,達不成那等傳說中的盛世。汝等若來此地定居,那東萊日後豈不是永無寧日。”
“蔡府君多慮了。府君不僅愛民如子,且還曾點蝗成蝦解救災民。在吾等教民眼中,蔡府君就受黃天點化解救萬民的仙君。試問吾等又怎會忤逆仙君。”于吉巧舌如簧地丟擲了願意用宗教來輔佐蔡吉的誘餌。
沒錯,“點蝗成蝦”正是這一切的開端。
話說,自打張角過世,黃巾起事失敗之後,曾經盛極一時的太平道也隨之四分五裂。其中大部分受教義較淺或是完全借黃巾威名起事的教眾,放棄了太平道“致太平”的宗旨,從而徹底淪落成毫無立場,只為生存而生存的流寇。這部分人或嘯聚山林,如黑山的張燕、眭固;或投效朝廷,如白波的楊奉、徐晃。而另一部分太平道的忠實教徒則在於吉的帶領下隱入市井,一面透過用符水為百姓治病的方式繼續傳教,一面則在暗中積蓄力量伺機東山再起。
不過經過黃巾之亂的失敗後,于吉認識到光靠平頭百姓是奪不了天下的。太平道要想成事必須得到一方諸侯支援,並藉助這個諸侯的旗號來爭霸天下。起先於吉看上的是徐州州牧陶謙。這一來是因為陶謙當時初到徐州實力不濟,正需要有人來幫他一把;二來徐州本就是于吉的起家之地,倘若能在徐州起事那自然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不過為人謹慎于吉並沒有親自上門,而是像這次一樣,先派了坐下弟子闕宣去與陶謙接洽。而闕宣也確實不負于吉所望,很快就博得了陶謙的信任。並帶著數千名太平道子弟與陶謙一同舉兵,攻取了泰山郡的華、費二城。可正當于吉等太平道教眾以為可以就此翻身之時,陶謙卻突然翻臉,誅殺了闕宣,並將其麾下數千兵馬收為己用。
雖然于吉事後逃脫了陶謙的追殺,但徐州的失敗使得太平道元氣大傷。加之之後陶謙“揚佛滅道”,于吉只得帶著殘部退居對太平道態度相對寬鬆的東吳。可就在於吉一面在東吳發展教眾,一面暗自物色新的合作物件之時,恰從青州傳來了蔡吉被推舉為東萊太守並點蝗成蝦解救饑民的傳聞。于吉聞訊後頓覺,這個十多歲的**府君正是為太平道量身定做的“仙君”。於是乎,也就有了後來林飛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接觸。
在於吉看來蔡吉信不信太平道並不是關鍵,關鍵是蔡吉有沒有野心。而從透過剛才的那番對話,此刻的于吉已然能肯定眼前的這位少女太守是有野心的。既然有野心就不可能不接受自己的這番提議。畢竟對方是個女子,以女子之身想要爭霸天下,要麼擁有漢室血統,要麼成為神。蔡吉沒有漢室血統,可他于吉卻能使其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助其爭霸天下。
此刻的蔡吉又怎會聽不出于吉的用意。事實上,倘若於吉像後世袁天罡對武則天那般說出“若為女孩兒,當作天子”的,那蔡吉會像歷史上的孫策那般砍了這老牛鼻子。不過蔡吉並不知曉,于吉本來確實打算一上來就給她預測一下皇帝命。只不過林飛事先提醒于吉,說蔡吉不信鬼神,為人務實。故而於吉才會打消了裝神弄鬼的計劃。轉而以更為直白的話語來向蔡吉表明,太平道能給她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