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1/4 頁)
歷史上常說東晉十六國,實際上與東晉南北相望的國家遠不止十六這麼少。歷史上有記載,在區區百多年時間裡,記錄在冊的皇帝便有超過百人,其他獨霸一方,自立為帝者就不知凡幾。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國家走馬燈一般更迭變換,民生凋敝這一詞完全無法形容當時的狀況。
沒有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能夠久享太平,自己的國家穩定安寧,永遠握住手中的權利。在那個皇帝多如狗的年代,能夠稱雄一方者,明顯都不是弱智兒童。他們中自然有人知道國家混亂的根源,但他們卻很無奈。
學習漢民族的文化從而統治漢民族,緩解民族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是最正確的方法。然而,他們卻不敢採用這樣的方法。當本民族接受了漢文化而被同化時,真正被征服的是誰呢?
就在眾統治者苦惱時,一個新興的教派出現在了眾人眼前,那便是佛教。
在這個人命賤如草芥的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簡直就是苦不堪言。而佛家講求的因果輪迴,來世之說,無疑給了這些對生活絕望的百姓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許多人開始信奉佛教,對於今生所受到的苦楚與災難,他們認為理所應當,他們學會了忍耐與退讓,這對於統治者來說無疑是極其有利的。
有了外來佛教的加入,將原本尖銳的****轉嫁,使得****,成為了東土道教和儒家與佛教這個外來戶的矛盾。
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又稱後魏,拓拔魏,元魏),統一了混亂百餘年的北方。說到北魏,就不得不說起一個女人,那便是北魏的馮太后,一個對北魏的發展做出舉足輕重貢獻的漢族人,歷史上稱她為文明太后。
北魏之前的國家被稱為是野蠻國家,那是因為國家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都很野蠻粗暴,完全不明白什麼是文明。北魏之所以不同,馮太后功高至偉。在她的強勢改革下,北魏的鮮卑開始學習漢族文化,生活採用漢族風俗習慣,將以往的陋習全部禁止,使他們逐漸走上了文明。她的孫子拓拔宏(元宏,北魏孝文帝)完全繼承併發揚了她的政治策略,使得北魏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
馮太后與拓拔宏的改革,在歷史上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加速了中華民族之間的融合,更是對於漢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北魏為了防止更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擾,在北地邊境設定了六鎮,由國家十分精銳的部隊鎮守。中央貴族們逐漸漢化,而邊境苦寒之地的鮮貴族們卻還是保留著原有的習俗,更因為他們的待遇並不怎麼樣。
北魏的統治階層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卻是更多地學會了漢族士族階層腐朽的生活方式,驕奢yin逸,荒yin殘暴,對其治下之人殘酷的剝削,這就導致了北魏政權的最終走向滅亡。擁有精悍兵馬的六鎮貴族們,遠遠比中央還強大,所以戰亂爆發了,北魏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將大好的江山送給了高歡與宇文泰。
在這個戰亂頻生的年代,與其說是民族與民族的征戰,不若說是民族融合因文化的不同而導致的衝突。透過烽火,我們不難看見三教九流的影子。
所謂三教,便是道、儒、佛三家。相比起佛道兩教,儒家的組織倒是比較鬆散,不像是一個教派。所謂的“九流”,則是泛指其他的思想學派,比如聖教。
這些教派,掌握著最為先進的文化與思想,同時它們之間的爭鬥,也可以說是引發戰爭的禍根。每當亂世之時,便是它們最為活躍之時,勝利者便擁有最佳的發展資源和最廣泛的信徒。
聖教瓦解後,雜家的先輩為了繼續生存與傳承,不得不繼續潛伏隱忍,為此,他們建立了拜月教,以月亮為圖騰,雖然不弱太陽可以普照大地,但卻也是永恆的存在。
雜家,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就是博採各家之所長。換句話說就是:門門都懂,卻無一門精通。
不過經過這近千年的發展,各家各派也都在相互融合,如今的界限遠沒有當初那般明顯。比如統治階級治國,雖說用的是儒家思想,但他們同樣確立了律法而不是禮法,雖然這些是他們壓迫平民百姓的工具,但卻有著法家的影子。
如今,眼看著北齊,北周和南陳三國就要再次發生大的爭戰,天下可能復歸一統的時間,各教各派便又開始活躍起來,明面上的依然是獲得最大勝利的道儒佛三教,至於拜月教卻是沒有明目張膽的實力。只能期盼能夠尋找到那應徵天象之人,好在將來爭奪發展的氣運。
在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南北朝這個只佔據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年代裡,人們生活的困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