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4/4 頁)
時間,他一向對中國抱有好感。
泰戈爾在西方有不小的影響力,中國和印度同為東方國家,理應互相支援。
他還興致勃勃地參加了中國出版社在倫敦舉辦的圖書展,對東方傳統文化讚譽有加。
林子軒沒忘記書展的事情,在英國文化部門的安排下,書展的活動非常順利,報紙上也進行了宣傳,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會經常提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圖書展覽。
他甚至把中國圖書作為禮物贈送給各國的作家。
泰戈爾1924年來中國訪問的時候,和林子軒在某些觀點上存在分歧,沒有達成一致。
這一次,在對待蘇聯的態度上,他依然和林子軒意見不同,但不妨礙雙方合作。
三天的時間很快過去,到了最後表決的時候。
在此之前,林子軒有一次當眾演講的機會。
他準備了一篇演講稿,叫做《無聲的中國》。
這個名字是魯訊於1927年2月18日在香港的一次演講,後來刊登在香港的報紙上。
魯訊的意思是批判古文,提倡白話文,文章中有不少的真知灼見。
他認為中國多年沒有聲音,普通百姓發不出聲音,有學問的人只是躲起來裝聾作啞。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
“我們試想現在沒有聲音的民族是那幾種民族。我們可聽到埃及人的聲音?可聽到安南,朝鮮的聲音?印度除了泰戈爾,別的聲音可還有?”
林子軒推動中國參加國際筆會,正是為了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絕不能一直沉默下去,要敢於發出聲音,要讓世界聽見一個民族的吼聲,這正是他想要達到的目的。
在這篇演講中,他認為被壓迫的國家更需要發出聲音來,不能無聲無息下去,否則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中國有太久沒有發出聲音,經歷了百年的屈辱和磨難,現在是中國開口說話的時候了。
作為一名作家,有責任傾聽和觀察自己的國家,把聽到的和看到的寫出來,傳達給整個世界,告訴世界,那裡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