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下,準備成立一所演藝學校,自己培養演員。
林子軒要創立的不是但杜予那樣的家族式小公司,而是一間專業的電影公司。
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在以後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否則只能淪落到破產或者被其他公司吞併的命運。
三人在一間狹小的編輯室內熱切的討論著,一間電影公司的雛形就這樣形成了。
林子軒出資兩萬元,佔有公司百分之九十的份額,鄭證秋和周劍允各佔百分之五,這算是以技術和才能入股。
其中五千元用來購置拍攝裝置,五千元用來建立演藝學校,五千元用來租房子,招聘其他工作人員,公司的日常運營開支,剩下的五千元則用來拍攝公司的第一部電影。
他們商議後決定,公司的名字叫做上海明星電影公司,他們就是明星公司的三巨頭。
第三十七章 詩壇風波
1921年8月28日,郭沫偌的詩集《女神》橫空出世,共收錄56首新詩。
這是創造社的第一次亮相,這套《創造社叢書》還包括後來出版的鬱達浮的小說集《沉淪》和郭沫偌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女神》以自由奔放的浪漫主義情懷迅速獲得進步青年的喜愛,在新詩詩壇引起震動。
它創造了一種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
《女神》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為強烈地要求衝破封建藩籬,徹底地破壞和掃蕩舊世界的反抗精神。
這種情緒與“五四”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獲得很多新文學支持者的讚譽和推崇。
《女神》的大獲成功,不可避免的和林子軒的詩作相比較。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無論在北平還是上海,只要是討論新詩,討論《女神》的,都會對郭沫偌和林子軒的詩作進行分析和比較。
有支援林子軒的,認為林子軒的詩作風格多樣,文藝性更強。
也有支援郭沫偌的,覺得這才是新時代需要的聲音,我們不需要什麼愛情,我們需要戰鬥的號角。
較為中立的則認為兩人都是新詩的開創者,各具特色。
還有人從兩人受到的教育背景來分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