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夤�氖榧��
他是個有野心的人,也有能力,不滿足於做一家報紙的主編,他需要更大的舞臺。
既然林子軒有資本,那麼為什麼不更進一步呢。
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即便沒有林子軒,平禁亞在30年代也會成為上海出版界的梟雄人物,掌握著中央書局和《永珍》雜誌,在上海文壇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他有個堂侄叫做平鑫滔,此人的妻子善於寫言情小說,筆名叫做瓊搖。
林子軒覺得有道理,反正是要做報紙,有間自己的印刷廠會方便很多,而且有了書局,可以印刷自己的書,沒必要讓其他書局賺錢。
他腦海裡有不少民國時期流行的小說,即便自己沒有時間寫,也可以找到作者約稿,從而出版獲利。
比如張痕水和秦瘦歐等人,甚至後來的張愛靈。
發掘新人作家也是一項很有樂趣的工作,以後這些名家都是他慧眼識珠,大力栽培出來的,作為伯樂,說出去也有面子不是。
大文豪的最高境界不是自己成為文豪,還要培養一批文豪。
想想就有成就感。
於是,在平禁亞的提議下,上海永珍書局就這麼成立了,寓意為“包羅永珍”之意。
第三十五章 那些年,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
林子軒在《解放畫報》的編輯室裡見到了鄭證秋和周劍允。
這份《解放畫報》是1920年發行的月刊畫報,是一份旨在提倡婦女解放的畫報,也是中國婦女報刊史上的第一份婦女畫報。
《解放畫報》是一份圖文並茂的新型婦女刊物,從愛情婚姻、婦女經濟獨立、婦女參政、婦女教育、婦女與男子的關係等多方面探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婦女解放。
創辦人就是這兩個男人。
這裡比林子軒的《通俗小說月報》的辦公地點還要像小作坊,至少林子軒不差錢。
在上海,像這種只有幾個人支撐的雜誌刊物有很多,發行量不高,勉強混口飯口,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停刊。
鄭證秋帶著眼鏡,貌似很文弱的樣子,但卻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
他是官宦人家出身,父親鄭讓清做過知府,家裡開著鄭洽記土棧,就是批發大煙的營生。
不過他不是鄭讓清的親生兒子,而是抱養而來的螟蛉子。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歡看雜書,尤其痴迷於京劇,到了如果一天不看戲就茶飯不思的地步,他還和梨園行的演員交上了朋友。
鄭讓清為了讓兒子遠離地位低下的戲子,他花錢在湖北張知洞那裡買了個“候官”的位置,逼著鄭證秋立即去湖北任職。
不過鄭證秋沒有聽從父親的命令,而是沉醉在戲劇的世界裡。
1910年,他在《民立報》上發表長篇評論《麗麗所戲言》。
《戲言》於剖析、闡述戲曲表演的基本要素:聲調、唱工、說白、做工的同時,對當時主要的戲曲演員一一分析評論,指出各人的表演特色,所長所短。
《戲言》的發表在戲曲界引起極大反響,不少藝人從中深得啟發、教益。
1911年2月起《民立報》正式辦起了戲劇副刊,鄭證秋擔任戲劇副刊主編。
這位主編從確定刊名《民立畫報》到組稿、寫稿、編輯,以至版面設計都一手包辦。
1913年,他受邀為亞細亞影戲公司寫電影劇本,從而認識了張時川,兩人組建了新民公司,拍攝了多部電影短片。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他們之間開始了數年的恩怨糾葛。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德國的膠片運不到中國來,亞細亞影戲公司歇業倒閉,沒有電影可拍,新民公司只好解散。
新民公司解散了,可為了拍電影而聚攏起來的一批演員就倒黴了,他們衣食無著。
在這種情況下,鄭證秋情急之中倉促上陣,自己編寫了兩個劇本,以新民社的名義在蘭心大劇院演出。
不料演出效果非同一般。
“公演兩天,場場滿座,除去開支還債以外,還有餘款可得”。
嚐到甜頭的鄭證秋,由此改變初衷,將拍攝電影的想法全部拋到了腦後,開始專心於話劇演出。
看到原本打算拍電影而組建的演出團隊卻在話劇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了高額的票房利潤,新民公司的張時川等人便提出欲與鄭證秋分享利潤,但被鄭證秋拒絕。
張時川等人不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