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林徽茵低聲念著,詩歌優美的旋律在她腦海裡迴盪。
作為名門閨秀,她讀書不少,見識不凡,覺得這真是一首極為優美的詩作。
徐至摩心中頗為不解,他和林子軒住在一棟公寓內兩年時間,只知道林子軒好玩樂,卻不知道林子軒還有作詩的愛好。
而且還是這麼美妙的詩句,這不科學啊。
“多謝林小姐這幾日相伴同遊,這首詩偶感而作,就送給你留作紀念吧。”林子軒把稿子遞給了林徽茵,淡然道。
他說這話的時候表情極為淡定,心裡卻早已樂開了花。
隱忍了幾天,終於舒暢了。
林徽茵對這詩很是喜歡,文藝女青年嘛,就喜歡這種抒情的調子,還是特意送給她的,自然格外歡喜。
徐至摩則面色不豫,想著是不是夜裡也寫首詩送給林徽茵,可思來想去,卻發現很難超越這首《再見,康橋》,不由得犯難起來。
林子軒打臉成功,收拾行李,離開倫敦,去往法國,繼續遊歷。
一個月後,他從法國乘船返回國內。
第六章 未來的路
林子軒站在甲板上,望著碧藍的大海,心中沒有湧現出萬丈豪情,只是覺得無聊透頂。
這艘郵輪環境糟糕,食物糟糕,服務糟糕,在他眼中應該給三十二個差評。
可這已經是這個時代較好的遠洋郵輪了。
沒辦法,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就要適應這個時代的生活。
還好他住的是二等艙,有獨立的艙房,不用和其他人擠在一起。
三等艙是統艙,人員混雜,環境更為惡劣。
住在頭等艙的大多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外國人,還有些國內的政府官員。
整艘郵輪階層分明。
郵輪上有不少中國人,大多是在歐洲的留學生。
在這個年代,歐洲才是中國留學生的首選,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讓留學生心中嚮往,美國還沒有成為超級大國,對留學生的吸引不大。
林子軒抱著好奇的心態和這些留學生交談。
他們有些人抱負遠大,憂國憂民,恨不得早日回國改變國家的現狀。
有些人則想著回國找份好差事,過自己的小日子。
還有些人就是到歐洲四處玩樂,見識一下國外的娛樂生活。
不管怎麼說,他們都獲得了國外大學的文憑,成了海歸一族。
民國成立後,取消了科舉,興辦大學,注重教育,大學畢業後就有機會進入國家機關,成為公務員。
和後世一樣,留學生要比國內畢業的大學生更受到重視,更容易得到好職位。
林子軒不用考慮生計問題,卻也要為將來好好打算。
他首先要理清林家內部的情況。
林家是個大家族,在松江有自己的紗廠和染布工廠,**染廠是松江紡織業的龍頭企業,生產出來的布匹在南方很有市場,甚至打進了北方市場。
所謂衣食住行,這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東西。
只要掌握了這些行業,不怕發不了財。
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林氏企業不僅在紡織業發展,還透過不同方式滲透進了上海的各行各業,和上海各大家族都有聯絡。
就林子軒所知,林家有意進入金融行業,成立私人銀行。
不過大家族也有大家族的煩心事,那就是兄弟姐妹不齊心,林家老太爺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關係錯綜複雜,處處勾心鬥角。
可以想見,一旦老太爺有個三長兩短,必然會有一場狗血的家產爭奪戰。
在小一輩中,林子軒是長房長孫,深受老太爺的喜愛,是指定的繼承人。
這自然是好事情,可也讓林子軒成為了家中的焦點。
他對管理染布廠或者開辦銀行的興趣不大,也不認為自己有商業上的才華,他覺得還是安靜的做個文豪好了。
可一旦他流露出不想繼承家業的意思,就會在林家掀起波瀾,甚至可能和家族決裂。
他不是深受新思潮鼓動的叛逆青年,以反抗家族為榮,他還想繼續當林家的大少爺,舒服的過日子,所以文豪只能成為他的副業。
那麼該怎麼成為文豪呢?
林子軒對國內的文學狀況做過一番瞭解。
自從國內提倡白話文寫作以來,各種報刊雜誌上刊載的內容以政論和散文為主。
公認的第一篇白話文